偶然间诵读起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恍然间,眼前似演绎出一幕幕凡尘俗事:红男绿女,来来去去,走走停停,演绎一段段爱恨情愁,唱起一出出痴人痴愿,终是曲终人散,宴罢离席,空落一片白茫茫。
为何人生不如初见?为何有七年之痒这般叫人无奈的词语?为何美好的感情总是稍纵即逝?我妄想探究,却又想起国风中的《氓》。这也是高中的一篇课文,或许是语文老师一遍遍读起“士之耽兮尤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的神情太过悲切,使我每每想起这篇诗歌,内心总是遏不住地升腾起一阵阵凉意,是一杯开水冷了的凉,是雪融化了的凉。
我记得,语文老师在讲《氓》时,用了三节课。第一节课,她讲了前十句,抱布贸丝的相知,秋以为期的相约,泣涕涟涟又载笑载言的牵肠挂肚,最后终成眷属。多年后,我翻阅郑玄所笺注的《氓》时,一句“用心专者怨必深”骤感惊心动魄,所以,悲剧是早已注定的吗?
第二节课,她讲了中间十句,借鸠之口告诫“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用桑叶的衰落喻指爱情的衰变,感叹“士之耽兮尤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可即便早已明白“不可脱”,仍如飞蛾扑火。
第三节课,讲最后十句,课的最后,老师强忍哽咽说:“感情问题并非道德问题,难以用道德去指责,婚姻中虽包含道德责任,却也仅仅只能用道德指责求得意平,毕竟感情不可控,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喜欢上别人了就是喜欢上别人了。不是奉献了就能一直被回应,牵了手就能永远在一起。先离开的人去追求新的幸福,走得潇潇洒洒,无关男女,余下的总是还未脱离的人,怨也好,恨也罢,了此一时。总得有一个人痛苦。”
我曾蔑视语文老师言语间流露出的顺从。年少不知事,总想着爱情的轰轰烈烈,哪明白这背后是终化细水长流,还是跌落悬崖,戛然而止。细水长流的总是少。
既然世事难料,人心易变,何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珍惜眼前,珍惜当下,即使下一秒就要分离,至少现在我们十指紧扣,即使爱情消失的苦痛如潮水汹涌,至少在一起的时光没有辜负彼此。这剂良药,不仅仅是治愈爱情,还有像爱情一般易碎的其他美好。
如果你为枯荷残叶感到悲伤,那么请珍惜它在盛夏时清雅的身姿;如果你刺痛于蝴蝶以天计数的生命,那么请珍惜它飞舞在花丛中的妙影;如果你感伤于艳丽夕阳终被黑夜吞噬,那么请在它还有最后一线时对它说晚安。不去眺望虚渺的未来,在黑夜,当消失的遗恨扼住你的脖颈,想想那些珍惜的时光,这景,这情,并没有白白从眼前消失,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刻在心脏里。你拥有过,即使现在消失了,但你曾经拥有过。
品尝痛苦,仍然相信。当《氓》中的女子在控诉丈夫的三心二意时,仍然愿意回忆初相识时的美好,老师说这是用过去的甜蜜和现在的悲苦作对比,加深氓薄情郎的形象等,但我愿意相信这是女子仍然相信爱情的证明,她仍然渴望甜蜜的爱情。
爱情发生在无数人身上,有人得了坏结果,但终有人结出好果子。不站在个人角度,别人的幸福也是幸福,但站在个人角度,我也希望能衷心祝福别人的幸福,并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今天,我们总提全人类的幸福。当个体命运的悲剧当下无法扭转时,它的幸福,光明是体现在更长的时光中的,甚至延续到其他生命体上的。像败荷,夏风吹又生;像蝴蝶,总有兄弟姐妹子孙后代延续她的生命;再像夕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傍晚续写辉煌。
天道自有轮回,此消彼长,兜兜转转,尝万事苦,品万世情,才不枉一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本文为第三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获奖作品)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