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以群体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响水人民的文学追求、所取得的巨大文学成就,工程浩大。”
“响水在腾飞,文学正是锦上添花。”
“这是响水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1月19日,室外寒气逼人,市图书馆3楼会议室内温暖如春,《响水文学四十年》丛书赠阅座谈会在这里举行。捧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200万字新书,30多名作家、评论家济济一堂踊跃发言,他们做点评,谈感受,回眸过往,畅想未来。
《响水文学四十年》丛书以文学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诗词、现代诗)、散文、戏剧、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体裁,全面深入、生动形象、饱含深情地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响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艰苦奋斗、勤劳创业、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实现自己的家国梦想,与祖国时代同命运,与改革开放同发展。
“说起来,丛书的编辑出版缘起于我们一位县政协委员的提案。”《响水文学四十年》丛书总主编、响水县政协主席裴彦贵告诉记者,去年的县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吴万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大会提案组提交了“征集并出版一套关于响水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丛书”的提案,立刻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响应。
“响水文学人才济济,这是文化响水的宝贵财富。”当天的座谈会上,作家吴万群显得特别的开心。“没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响水的文学事业也是走不远的。”吴万群说,丛书的编选得到了县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作者的积极配合,“我作为小说卷主编非常欣慰和感动。”
丛书的编辑过程中,每卷主编都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杂文随笔卷主编陈松标告诉记者,他们八小时之内都有本职工作,“近来公事家事都特别忙,只能利用会余班后,见缝插针,夜以继日,把书卷校阅完毕,有时半夜一觉醒来还要爬起来看稿。”
“在县级单位出版八卷本二百万字的文学丛书,在我的印象中,就我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几乎说是绝无仅有的。”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温潘亚说。
1980年,16岁的温潘亚从故乡响水县运河中学考上南京师范学院,离开家乡,异地求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盐城、泰州、南京从教从政。“就我长期从事文学评论的经验而言,丛书的内容是丰富的,思想是深刻的,形象是可感的,情感是生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手法是多元的,语言是优美的,总之,质量是上乘的。”温潘亚说,丛书的出版是值得称道的,是呼应时代的,是意义深远的,“我愿意为之点无数个赞。”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40年是极为短暂的,响水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学成果,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会作家、评论家纷纷感到意外和惊讶。
“我感到震撼。”作家张晓惠认为,《响水文学四十年》丛书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故乡的人纯朴、善良、坚强,我深爱我的故乡。丛书出版是打造又一个响水的‘文化名片’。”在驻盐高校工作的响水籍作家张苏榕说,对入选作者来说,丛书出版是鼓舞,是鞭策,“激励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前行”。作家邵玉田用“不得了、不简单、不容易”9个字表达了他的读书感受。
文化与地理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文化具有地域性,同时,文化又具有传承性。“大型丛书的编选出版是在立响水地方人文之魂。”评论家孙曙认为,响水籍作家作品读来往往是大开大合,传奇性强,有一股雄强之气。他认为,走过改革开放40年,响水文学“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