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24字,预计阅读3分钟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引进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的同时,将创新办学思路和模式,真正体现清华的办学定位和深圳的创新高地引领作用。
本文作者武晓峰资料图(来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官网)
01
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揭牌仪式举行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人选。
理事会设两位共同理事长,分别由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担任;理事会共19名成员,双方各派出8位理事,另设社会理事3名。
理事会任命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兼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任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院长张林任副院长。
学院的经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清华转拨包括学费收入、教育部生均拨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深圳市是全额生均拨款支持,另外会以专项方式向深圳申请资金用于科研平台、信息化、旧校区改造、新校区基建等等,其余会从社会渠道积极筹措。
02
国际化的高等研究生院办学思路
首先,面向全球延揽优秀全职师资。在充分借鉴清华- 伯克利深圳学院师资引进的学术标准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形成国际研究生院的教师聘任制度,并为引进教师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保证引进师资的高水平。
其次,通过高质量的研究生项目吸引全球优秀生源。国际研究生院将坚持学术博士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两翼齐飞”,博士教育将聚焦源头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为深圳市引领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硕士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教育将快速响应深圳市和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一定规模的项目制方式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对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领导力、跨文化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的培养,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的社会进步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第三,与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合作培养。继续与伯克利加州大学深度合作,推进与帝国理工学院和东京大学等一批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致力于大湾区重大需求问题和全球共同挑战问题的研究,汇聚优质国际教育和研究资源,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为深圳市的国际化发展做贡献。
第四,探索高效治理体系和运行模式。突破院系和学科边界,以良好的机制保证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资源开放共享的实现。建立学术治理体系与行政支持体系,按国际标准高效运行,建设中外师生体验良好的国际化校园。
最后,充分利用深圳市和大湾区的创新和产业优势。探索学校- 企业- 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中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下,与高科技产业密切合作,与城市良好互动。
03
办学模式方面的创新
将一批优势工科布局在深圳校区是学校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主动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国际研究生院是市校共建深圳高等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度合作。
国际研究生院在办学模式上有三个特色,即国际化、开放式和创新型。
首先,国际化是国际研究生院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与国际一流高校和机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师生组成的国际化,国际师生的比例都将高于北京校区;培养过程的国际化,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培养过程,海外学习研究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与学校的海外培养基地形成良好互动);校园的国际化,按照国际标准建设行政支持体系和工作流程,促进中外学生的融合,为中外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园体验。
其次,开放式办学是国际研究生院的又一个特色。包括与深圳市深度合作,联手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型学校,深度融入城市的发展,在充分利用深圳市丰富的高新科技产业、研究机构和公共支持体系的资源的同时,开放共享研究生院的资源;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包括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学位项目的设计,聘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实践项目等;开放式内部组织架构,没有院系或学科边界,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教学研究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等。
最后,国际研究生院将以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姿态去实践办学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模式。如探索异地办学新模式,跨越空间建立两地校区教师间良好互动和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内部治理新机制,按国际标准建立高效运行的学术治理与行政支持体系;探索学校- 企业- 政府互动合作新模式,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企业发展协同,多元渠道支持办学的机制;探索前沿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办学模式,重构专业学位教育,探索在培养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学术博士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两翼齐飞”,为深圳市和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赋能。
(本文原刊载于《水木清华》2019年第4期,后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原题为《武晓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创新》,一读EDU编辑部略有编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