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电影 >

浙大举办金庸追思会 先生最喜别人喊他“大师兄”

来源: 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11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对金庸先生的追思会。浙大校长吴朝晖等近40人参加了追思会。

  金庸与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曾有交集,1949年,他一边在《东南日报》做记者,一边攻读浙大的研究生。当时金庸对外国文学有兴趣,和竺校长曾长谈一个多小时。

  按浙大当时的规矩,读研究生须交一大笔学费,而金庸的经济能力实在不行。竺可桢告诉他:“一个人求学问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金庸后来回忆,竺校长的这句话给他很大启发,这是浙大给他的教诲。

  1999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担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大师兄”是金庸最喜欢听到的称呼。在很多场合,他把浙大学生亲切地称为“小师弟、小师妹”。金庸曾说:“我喜欢年轻人,每次看到他们在黑板上写着‘欢迎大师兄来讲课’,我就很开心。”

  吴朝晖在追思会上说,金庸先生担任人文学院院长期间,对浙大人文学科的发展倾注了极大心力,他以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巨大影响力,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声誉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

  浙大人文学院的吴秀明教授曾与金庸有过交往,他在纪念文章中形容金庸有五副“面孔”,即五种“身份”——文化名流、政治活动家、新闻工作者、武侠小说家、浙大人文学院院长。“谈起金庸来,多少给人以‘说不尽金庸’之感。”吴秀明说,“他的文字充溢着中国元素、汉语魅力和金氏印记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由此,在给人们带来极大观赏性的同时,对推广和扩大中国文化与汉语魅力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1993年,金庸受邀来浙大,时任浙大中文系主任的徐岱负责接待。在徐岱印象里,金庸是一个平易随和的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便提出,不要叫他大师。”

  徐岱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我们与先生一起在西湖边与众多朋友相聚,当大家尊称他‘查先生’时,金庸先生笑嘻嘻地表示:既是好朋友聚会,就不必这样称呼,应该以师兄弟、师姐妹相待。”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本报通讯员 刘苏蒙 柯溢能

 

    电影

    《武林怪兽》刘伟强尔冬升30年首合

    资讯排行

    1. 英国推出智能“农耕机器人”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