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电影 >

纪录片《代号221》展现中国核武器研发事业中普通人的奉献

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9-11-06

  “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纪录片中,我们将镜头对准的是闪亮名字背后的普通人,那些还能带我们一起走入历史的一线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及后勤保障人员。”纪录片《代号221》(题图)总导演李晓说,“在中国核武器研发事业上,他们更像是默默无闻的小草,在辽阔草原上顽强地生长。”这些不平凡的“小草”,也为今天的年轻观众带来了力量,该片在微博、快手、B站等全网短视频播放量累计更是突破了2000万,网友们也是一水全五星好评,集体致敬“时代英雄”!

  保密 爸妈不懂221

  究竟“221”是什么意思?纪录片用一段故事告诉观众——海北州邮电局职工曹成彪(见图)正骑着自行车横穿在金银滩草场上为各家送信,早在他的师父杨海虎和其他员工一起创建221邮局时,那还是个保密机制非常严格的地方,没有具体的地址,所有人寄信只能寄到“221信箱”。

  今年83岁的刘兆民,当年是原221基地二分厂干部,退休返乡20多年了,他一直严守保密纪律,从不向外人提及他所从事过的工作,就连他的父母最终也没能知道,儿子在那个叫“221信箱”的地方,究竟做了什么。他曾参与代号596原子弹的研制,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它还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争气弹”,源于1959年6月是苏联专家撕毁协议的日期,用“596”,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难想象当时核弹研制一线科研骨干的工作条件:刘兆民他们是用简易的手摇计算机,完成爆炸强度的复杂运算的;引发原子弹内爆的几百公斤的高能炸药,居然是用锅熬煮出来的……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原221基地二分厂干部刘振东至今还记得蒸汽锅复杂的结构图,60年前,这张草图解决了中国原子弹研制“等米下锅”的重大难题。

  危险 勇“闯鬼门关”

  在221基地上百个车间中,炸药压制车间是最危险的。原221基地二分厂工人王俊卿老人依然记得,进到这个车间,每一分每一秒都面临着死亡,爆炸就意味着牺牲。所有人从事这个工作的那天起,就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王俊卿曾亲眼看见战友牺牲,如今当他被问起这辈子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他说:“现在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对我来讲这就是幸福。”

  在影片中,还可以看到原221基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叶钧道所做的工作,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总装的最后一个环节,被称作“闯鬼门关”。因为一点儿细小的静电,就足以引爆雷管,整个221基地都将夷为平地。如此危险的工作,却只能靠叶钧道和另外几个同事亲手完成。五十多年前,像刘兆民这样努力、王俊卿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叶钧道这样精益求精的“平凡英雄”们在221基地随处可见,“两弹一星”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爱情 遗憾没孩子

  “两弹一星”的背后,除了奋斗也有爱情。

  1939年,西部音乐家王洛宾曾在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写下了委婉动听的草原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美妙无比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宛如天籁之音,弥漫在世界人民心中。十几年后,同样是在金银滩,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时光倒回到五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专业的谢建源,在白杨树下对自己喜欢的姑娘骆继湘表白了。区别于其他恋人的甜蜜,谢建源的表白有些悲壮。他说,我所做的工作,可能对人的身体有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到将来,如果我们没有孩子,你还愿意吗?两天以后,骆继湘就答复了他,“为了事业,即使没孩子我们也可以,原子弹就是我们的孩子!你就放心地干你的事吧。”

  本报记者 吴翔

    电影

    《开国大典》等主旋律电影上映 经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9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