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音乐 >

如何通过创作,表现一座城

来源: 中国音乐人联盟 发布时间:2019-02-21

崔炳元 (张建设/摄)

 

编者按:近些年,不少交响乐团开始委约作曲家为乐团所在的城市打造交响作品。去年,作曲家崔炳元接受了沈阳、成都、苏州三个城市的委约,创作了《盛京故事》《成都》和《姑苏人家尽枕河》三部“城市交响乐”作品。曾写下交响合唱《梦回敦煌》的词作家王彬,去年底为北京歌剧舞剧院的交响合唱《北京颂》担任歌词创作。本期,我们邀请两位“城市名片”的缔造者作曲家崔炳元和词作家王彬请移步今日三条,讲一讲如何通过创作,表现一座城的气度。

 

 

文 | 崔炳元

 

 

  与城市有关的交响乐作品很多,海顿写伦敦,莫扎特写巴黎,雷斯庇基、圣·桑、比才写罗马,施特劳斯们写维也纳,我学习他们,学习中国作曲家写天津、上海,自己也写了几个与城市有关的作品——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沈阳)、第二交响曲(交响套曲)《成都》、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苏州),感谢沈阳交响乐团、成都乐团、苏州交响乐团的委约。

 

 

三部作品

 

1.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

 

 

“盛京”是沈阳的别称之一,384年前清太宗皇太极定都于此时所赐之名。其实在西汉时期沈阳就已建城,始称“候城”,唐代改称“沈州”,元代即名“沈阳”。

 

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沈阳故宫赋——四百年的岁月礼赞;第二乐章,“九·一八”祭——抗日英灵的挽歌;第三乐章,摇篮曲——民族风情的素描;第四乐章,沧桑与振兴——为老工业基地而作。

 

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从有了意向到开始写再到首演,历经两年。《盛京故事》不是我的“圣经故事”,但这是我目前比较重要的作品。我父亲曾经是辽宁老钢铁企业的职工,从小就听他说厂里的事儿,母亲当年哄弟弟睡觉的摇篮曲,是我最早听到的歌唱(素材用在第三乐章引子部分)……因为是为老家而写,因为是写老家的那些大事,因为是“崔一”,必须重要,必须写好。因此主题要鲜明,结构要清晰,织体要丰富,配器要讲究;在写的过程中会有些突破,有点新办法。冠以“崔一”,有点煞有介事,更多的是情有所倾。

 

 

2.第二交响曲(交响套曲)《成都》

 

 

  这部作品是我受成都乐团委约,写的一部以成都为题材的交响乐作品。从2016年5月开始,我多次深入四川各地采风学习,向相关人士请教探讨,历时两年半完成了这部作品。

 

成都是天府之国,可以用来指代的称谓很多,但都不如直接用“成都”来表述,这样更加直接明了,突出地域特点,给聆听者以明确无误的导向,以及人文背景的定向联想。我选取了成都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名胜、人物等,同时也兼顾成都的市井风情、百姓常态生活的描写,全曲有七个乐章:第一乐章,太阳神鸟;第二乐章,草堂随想;第三乐章,成都的话与成都的戏;第四乐章,西岭山歌;第五乐章,三国圣地武侯祠;第六乐章,青城天下幽;第七乐章,都江堰三赋。

 

这部70分钟的“崔二”在审美选择上追求听众接受欣赏的最大公约数:塑造清晰、清新、清秀的音乐形象,坚持可听性;突出成都元素,并将其作为“基因”,贯穿作品之中。在技术风格上,我认为只要符合审美主旨,可以使用所有的技术手段。因此明了清楚的内部结构、丰富的乐队写作手法,为作品构成了极大空间。也因其容量巨大、风格迥异、色彩绚丽,让我对“崔二”珍视有加、情有所钟。

 

 

3.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

 

 

   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取意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第一部分(慢板),描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水乡景色。音乐素材选自昆剧《牡丹亭·游园》片段,主题在木管乐器的引子后,分别由长笛、小提琴、大提琴上奏出。第二部分(小快板),描写“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市井风俗,音乐素材来自评弹中三弦与琵琶的个性音调。第三部分(较慢的行板),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是“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情感描写。第三部分音乐素材是前两个部分素材的融合,并且用独奏大提琴来表现“乡思在渔歌”的悠长情思。作品篇幅不大(12分钟),我在创作时追求柔美委婉、尽可能好听,希望听众能接受喜欢、情有所爱。

 

 

三种体会

 

1.如何选择题材

 

  我们的城市都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各界名人、重大事件等,作曲家的取舍便极为重要。在尊重委约方意见的基础上,我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多读、多看、多走、多想。有些题材我们不一定都了解和熟悉,熟悉更好,而不熟悉的题材就要由生到熟,由熟到烂熟,从中找到有思想文化价值、有巨大艺术空间的选题,逐步内化成自己心中的声音,变成自己要说的话。叙事性强、非语义不能表达的题材,可以考虑有文学(诗、歌词、念白、韵白等)介入。

 

 

2.如何选择结构和主题材料

 

 

  写作时需谋篇布局,结构上有原则、有变通,小结构镶嵌在大结构中。做到缕缕在线,丝丝入扣,展开充分,动力十足。还要考虑速度、力度的安排与变化。

 

主题材料可以用这个城市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按格林卡的说法,去“唤醒”听众耳朵里“已有”的音调。于城市而言,这种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较难选择,市民中存活的民间音乐形式在戏曲中多一些,其他较少。

 

主题材料也可以用全新的音乐材料,在冥冥之中寻找那一串(作曲家认为)属于这个城市的音调。因为是全新的音乐材料,作曲家个人的审美趣味主导了这个材料的性格、气质,以及变化展开的可塑性。在强调这个全新材料个性的前提下,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贴近这个城市的气质,多大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交响乐代言,这也是应该多加考虑的。

 

 

3.如何选择技法与编制

 

 

  上述内容的呈现,都离不开技术。交响乐的写作技术当然是重中之重。多声思维的体现,个性(人)风格的形成,轻重缓急、厚薄强弱,写得“高明”或“笨拙”,均在技术的掌控之中。

 

写作时,传统大小调及功能和声可以用,不要排斥歌唱性;近现代作曲技法也可以用,不要排斥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同时更应该去寻找、去创造能体现中国神韵的多声写作办法,拓展已有的声音概念,因为一个完备的交响乐队具有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为了让更多的乐团能够上演,为了让新作品能够“活”在音乐厅里,作曲家写作时尽量用常规编制,偶尔可以有声乐或民族器乐的领奏或独奏。

 

 


    音乐

    谭维维献声《过春天》同名主题曲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