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按揭证券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李令翔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4月28日讯(记者 邵淑芬 李永青)本港现时约有32万家中小企业,佔全港企业总数逾98%,聘用了五成私营机构僱员,反映中小企发展与本港经济息息相关。政府于2012年5月起透过按揭证券公司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推出“特别优惠措施”。按揭证券公司总裁李令翔于《汇思》撰文,指截至今年3月底,已批出超过1.08万宗申请,涉及437亿元贷款额及349亿元的信贷保证额,惠及接近6800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及超过17.5万名僱员。
李令翔表示,“特别优惠措施”自2012年推出以来可说十分成功。上述已批出贷款中,只有不足3%的贷款有提供实质抵押品。换言之,逾九成其馀贷款中欠缺“砖头”的中小企亦能获得银行提供所需的营运融资,可见“特别优惠措施”为无资产的中小企提供了“及时雨”。截至2016年3月底,“特别优惠措施”合共收到过万宗的申请,被拒绝的只有78宗,仅佔整体0.7%。
财政司司长在今年二月宣布将有关措施的申请期再度延长一年,至2017年2月底,并于2016年6月开始将担保费进一步调低。政府一直推出不同中小企业的援助措施,若中小企希望向银行贷款时,可透过按揭证券公司下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申请,亦可透过工业贸易署下的三个计划寻求援助,分别是“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及“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
工总望加码支持中小企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郭振华表示,面对欧美市场需求不振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香港中小企面对沉重的经营压力,故希望当局能加码支持“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至于加码的金额,则可与各界讨论。同时,港府应增加对信保局的资助,增加对港商的出口保障。
事实上,协助中小企取得稳定的银行融资,对推动香港经济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李令翔表示,政府于2012年5月起透过按揭证券公司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推出“特别优惠措施”,以极优惠的担保费,并由政府提供1000亿元保证额之下,向合资格的中小企贷款提供最高八成担保。换言之,一旦贷款变成坏帐,银行或贷款机构只须承担坏帐的两成,馀下八成则由政府承担。根据按证公司的统计,有超过六成的申请,银行或贷款机构能于大约3个工作天获回覆是否原则上获得批核,只要银行或贷款机构送上相关文件我们便能发出担保书。今年首季,有六成的担保书平均在10个工作天内发出,较过往大约五成的担保书,平均在16个工作天内发出有明显进步。截至2016年3月底,“特别优惠措施”收到约500宗索偿个案,当中约80宗已提供完备的资料,并已全部获得批核,并无任何一宗遭到拒绝。
调拨更多资源处理索偿
总结过去四年,李令翔指按证公司从营运“特别优惠措施”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助收窄处理担保申请时的审查范围,调拨更多资源处理索偿,并提高“特别优惠措施”的透明度。
政府对中小企提供援助计划
按揭证券公司提供
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旨在协助中小企及非上市企业从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融资,应付营运资金及业务的需要,并在急速转变的营商环境中,提升生产率和竞争力。在该计划下,按揭证券公司可为合资格企业的获批贷款提供五成、六成或七成的信贷担保。
工业贸易署提供
中小企信贷保证计划:旨在协助中小企业向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贷款,用作购置营运设备及器材;以及一般业务用途的营运资金。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协助中小企业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
特别信贷保证计划:是由政府提供信贷担保,旨在协助个别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向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贷款,用作支付一般业务用途的开支,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这是一个有时限的计划,自2008年12月15日起接受申请,而申请期已于2010年12月31日结束。
中小企发展支援基金:旨在资助非分配利润组织推行项目,以提升香港中小企业整体或个别行业的竞争力。申请者须为法定机构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例下註册的机构。
中小企市场推广基金:旨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资助,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出口推广活动,藉此协助其扩展香港境外市场。
中大研发无人叉车 每架省三人
【记者陈咏贤】香港中文大学科研团队取得商品化成果,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及研究生团队成立公司,研发出视觉导航智慧搬运系统,最近获创投基金注资1500万,将积极进军内地市场。公司生产的自动导航叉车,获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应用;公司亦跟本港航空公司商讨合作,冀产品今年内可应用于香港机场。
中大协助师生成立初创企业,将科研成果商品化,至今已有14家企业顺利营运,当中由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刘云辉,与研究生团队成立的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于去年四月成立,专门生产自动导航叉车,利用视觉导航使叉车于设定路线行走,客户可用手机 应用程式简单设定路线;其中有客户是卫生用品製造厂,一架叉车能应付25条生产线,自动将货物搬运到仓库。
刘教授称,一架自动导航叉车相等于三个叉车司机的工作效益,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中国工人工资不断上涨,相信自动化搬运会成为企业发展趋势。公司至今售出十架智能叉车,获创投基金注资后,会致力提升技术及销售成果。刘云辉称,公司与香港及内地企业推广产品,当中包括航空公司,双方讨论已至深入阶段,现正克服技术问题,料可于本年内应用于香港机场。公司生产的智能叉车,每架售约50万港元,价钱为外国相类自动导航叉车的三分之一。
协助刘教授的研究生,亦即公司技术总监李陆洋表示,使用叉车回本期需3至5年,比使用人手操作要长,但由于公司客户属行业的领导企业,资金相对充裕,可接受稍长的回本期。
带病上班生产力失306亿
【记者陈盈妆】带病上班造成的经济损失远高于请病假?据一项调查发现,过去一年,打工仔带病上班(Presenteeism)日数佔全年工作日约四分一,造成的生产力损失高达306亿元,相比直接请病假多出3.4倍,相当于机场三跑造价的36%。
根据尼尔森于今年一至三月间调查发现,有68%受访者表示曾经带病上班,其间以80、90后年轻人的比例最高,达到77%。以职级区别,以中层管理人员最多,佔比71%。带病上班的病徵头3位是伤风感冒等常见疾病(86%);头痛、肩颈痛(36%);季节性过敏(36%)。由于带病上班,员工容易失去工作热情、健忘、容易出错等,导致生产力减少三分一以上。
保柏香港市场部总监陈慧仪指,有过半人怕影响工作进度,另外近一半人怕影响奖金、花红。事实上,受访的中级管理层同样成为带病上班的重灾区,佔比达71%,更有9成人士曾于工作期间出现情绪困扰,包括不能集中精神及情绪波动,47%的中级管理层亦曾因健康问题而考虑辞职。而行业方面,以旅游、IT、製造业员工带病上班的情况较严重。
保柏香港的医务总监薛慧雅认为,小病小痛看似无伤大雅,但会导致生产力的隐性损失,而对未及时治疗的僱员本身而言,亦有机会酿成大病。
其实,带病上班的情况很可能被僱主所低估。调查发现,僱员自我评估反映去年平均带病上班日数为64天,而僱主估计平均数为19天。不过,陈慧仪表示,有关情况有望得到改善,因82%的受访僱主和91%的僱员均同意职场健康很重要。
尼尔森副总裁张志洁表示,整体生产力损失是由僱员估计的抱病上班日数、生产力下降成数、月薪综合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