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增长,将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认可度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7月18日讯 经过过去两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着手进行具体规划,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新环境下制定的对外开放顶层战略,突破了传统的国际合作理念和方式,通过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将推动国际经济呈现全新的格局。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正在陆续显现。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交易货币及储备货币,履行“关键”货币职能。
“一带一路”通过合作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打造国际经济新格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概括而言,“一带一路”在合作理念和方式方面有以下四大创新:
1、“一带一路”突破了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题的全球区域合作理念,实现了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一带一路”以运输通道和互联互通为纽带、以多形式合作机制为动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体现了“和、敬、亲、融”以及天下大同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与亚洲国家持有“多元一体、和谐共赢”的新地区主义理念相一致,受到广泛赞许。
2、“一带一路”以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和中巴等六大经济走廊统领整个区域发展,为全球资金和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3、“一带一路”沿线分别签订备忘录和路线图,实行“一国一策”,提供国际合作新范例。
4、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筹集建设资金。
“一带一路”沿线多数为新兴市场或发展中经济体,未来若以两倍于全球平均的速度增长,那么,20年后这一区域的经济总量将佔全球接近一半,形成“丝路半球”,成为全球真正的经济重心和财富增长的源头,从而推动国际经济呈现新的格局。
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货币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中国与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及各类经贸关系的日趋紧密将发挥主导作用。而从货币合作方面看,人民币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融资的重要依託。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多份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涉及“一带一路”达到18个左右。未来随着人民币清算网络完善和离岸市场的建设,人民币走出去有助于弥补“一带一路”沿线普遍存在的流动性不足,满足丝路沿线各国流动性需求。
具体来看,人民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当地企业及投资者对该货币作为贸易、投资、对沖和融资方面的接受程度提高,与区域内其他主要使用货币的差距缩短;其二是各国政府及央行对该货币在当地使用的政策及支持力度加大,包括提升该货币在外汇储备的比例。
从关键货币的需求侧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需求庞大,初期人民币主要用于基建项目贷款等领域,需要提供人民币清算、结算等服务。随着沿线经济增长及财富积累,预计各类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多元化人民币资产并进行人民币资产管理的需求将陆续涌现,对人民币的需求将转向离岸市场拆借、离岸债券、汇兑交易和理财产品与套保工具衍生品等财资业务。
从关键供给侧看,人民币作为一个率先在离岸市场完全可兑换并获得国际认可的货币,将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创新理念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资产分配工具,推动资本在沿线国家持续输出和扩大运用。
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货币具有六大可行性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人民币可以成为区域内主要的投资和融资货币。最近以来,跨境投资和金融交易正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的驱动力量。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亿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对“一带一路”相关49个国家直接投资总额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快于整体对外投资增速。
“一带一路”基建投资先行,以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为重要推进平台,我们的经济学家估计,规划中的欧亚高铁、中亚高铁及泛亚高铁网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三万公里,以国际上高铁建造成本(每公里三亿元人民币)计算,涉及的投资额超过一万亿美元。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将推动具有广泛代表性及包容性的资金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的资金需求。随着人民币清算网络的不断完善和离岸市场的发展,人民币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融资的重要依託,也是双边、多边清算的重要选择。
其次,“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增长,将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认可度。
估计未来十年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年均增长将超过10%,双边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6万亿美元以上。佔中国外贸总额比重将从现时的24%提升至34%。贸易量的快速上升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新的动力。
第三,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成立的多边开发机构在协助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步扩大本币结算范围,为人民币区域使用创造条件。
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新的多边开发机构,是要为丝路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新的多边机构专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基建融资,与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復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互补,将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国际融资及金融服务平台,为亚太区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推进互联互通。最近,亚投行正式宣布了第一个联合融资项目。估计还会有多种类型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入这个资金平台,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资金平台的代表性。
第四,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促进更多中资企业投资或参与基建、运输与能源网络等项目。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的企业近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额和营业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一带一路”。中资企业不仅可通过直接投资模式,近年也通过不同运营模式例如承包商、分包商等在东盟展开业务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的相继成立,将会加快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流,同时也会加速人民币资金在沿线地区沉淀不断增加。
第五,人民币清算体系持续优化,对人民币国际使用提供支持。以RTGS为代表的人民币市场基建高效而稳健,可以为各类市场参与者处理与中国和在离岸市场之间的人民币交易提供便利性。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七个国家均已藉助香港稳健的系统及平台,扩展人民币清算的覆盖网络,打破了人民币地域清算的限制。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启动,CIPS提供的效率及便利性将会进一步提升及优化亚太区的清算体系,推动东盟区域的银行及企业提升人民币的使用率,支持当地人民币清算量规模的成长。
第六,今年10月,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预计“一带一路”国家的央行及主权基金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兴趣可能得以提升。加入SDR后,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而相对投资或持有人民币的操作科技难度下降,世界各地央行增持人民币的意愿亦会加强。各国正积极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可以成为其分散投资风险的工具。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底东盟十国的外汇储备为7788亿美元。假设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五年后的储备资产平均额佔比为2%,以一美元兑6.50元人民币换算,预计东盟国家未来可能持有超过1000亿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
离岸人民币中心助力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复杂,宗教文化迥异,在发展阶段、金融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风险甄别难度较大。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伴随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输出和扩大运用,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管理需求将快速提高,财资业务空间更加广阔。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可为“一带一路”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资产分配工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离岸市场的各项功能,包括兑换平盘、同业拆借、银行间债券投资以及日常资金清算中的跨时区服务,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孵化室”,再创香港人民币市场新优势。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内外金融政策协调的压力有所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更趋复杂,市场波动亦在攀升,对于引起的市场过度波动应有充分的估计,及时採取相关措施,有效控制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
(文/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鄂志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