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光南
行政长官梁振英正率领众多官员,访问珠江三角洲六个城市,以利推动大湾区经济合作计划。大湾区规划建设是国家对香港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香港产业转型、知识转型、教育转型的一个黄金机会。香港如果能够掌握这个机会,就可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年轻的一代有发展前途,可以向上流动。
香港如果相信了反对派那一套,拒绝和内地经济进行融合,拒绝大湾区的发展计划,走向分离主义和自我孤立,香港的经济就会边缘化,香港的经济没落是必然的。
实现与内地互联互通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促进一体化的就是互联网的革命和人工智能、超级高速电脑、宽带通讯技术革命。
英国的“经济学人”还推许深圳是当今的最发达的创新性城市,说从事一般的制造业,投资者的利润大约为百分之五到十,如果投资创新产业,投资到深圳,回报率达到百分之七十。这种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原来,这些地区已经实行了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运输物流业的高度结合,只要掌握一部智能电话,大约五分钟,就可以解决直达欧洲火车的快运的所有报关和报税、海关检查的问题。
每天都有直达的火车到中亚、中东、东欧、西欧。过去走海路,运输要四十五天,现在在成都把货物运到伦敦,只需要十五天。运输成本比航空运输少,又能减少贸易双方的货物储存量,几乎每一天都有一班火车,工厂和零售商店不必有存货。所有的运输包括货柜,都是数码化的,付货人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货物现在已经到达哪一个国家、在货柜的哪一个位置。
遗憾的是,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火车运输这么频密,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数码物流管理和报关。大湾区计划,首先就要使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通过数码技术无缝地联通起来,建立同一个物流网平台。两地还要建立金融的数码化联通平台。香港的金融和服务业,要扮演龙头城市的角色,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服务。珠江三角洲的的城市群,将会好像三藩市湾区那样,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要成为中国的硅谷。香港就是一个金融业的创新中心,大力支援高新科技的发展。
香港还要成为科研机构、国际实验室、世界一流大学科研合作的中心,成为网罗世界最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凝聚力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的集资中心,推动全世界的投资者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园投资和贸易。
但是,香港反对派和《苹果日报》对于大湾区计划全力抹黑和攻击,预言“大湾区计划不会成功”,还说“香港会被赤化”,北京想把香港变成另一个内地城市。
这当然不是事实,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通用的法律制度、大量的专业人才、大量的国际资金,是任何一个内地城市取代不了的。香港参与大湾区计划,是中央政府给予了香港一个广阔的市场,给予了做不完的生意和产业迅速升级的机会,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利润。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中国的产业革命服务。
向信息技术产业转型
香港各界人士必须要注意到,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人工智能和信息工业和通信的革命)来得很快,和以前的蒸汽机革命、电能革命、互联网革命完全不同,前者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现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不仅提升人类的生产力,还将会全面颠覆和改变物理世界、数码世界、生物世界的边界线,实行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影响,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保护地球、改变商业贸易方式、学习方式、职业方式、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改变了社会结构的方式。
这种改变是和世界一体化相辅相成的,美国的特朗普采取了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一体化的政策,实际上是开历史倒车。反对派追随特朗普路线,反对大湾区计划,反对香港的物流网和内地互通,反对高铁建设,反对“一地两检”,反对成立科技局,反对建立智慧产业,他们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会失败。
现在韩国、新加坡都已经直接提倡一年级就要教导小孩学习编写数码程式,香港人的数码教育,已经沦为亚洲的第四位。韩国、新加坡的小学正在教小朋友写App,培养他们成为数码新时代的新人。目前教协在学生人数减少、教师过多的情况下,仍然在争取所谓将教院毕业生变为正式老师。对于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改革一字不提。
第四次产业革命来势汹涌,事实告诉我们,今后五年,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将会取代大量劳力密集的重复的劳动或者制造业劳动,一大批低文化的劳动者将会失去自己的岗位。大约是十五年之后,将有一半的大学毕业专业人士失去自己的职业岗位,被机器人或者数码自动化所取代。中产阶级贫穷化的现象更加明显。香港的反对派反对大湾区计划,反对利用内地的市场和“一带一路”的市场助力香港产业升级,无异于要砸碎香港人的饭碗,要把香港经济带到死胡同。
这是香港生死存亡之争,这是七百万人活路之争。香港迎接大湾区计划,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不我待,现在就要行动。
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