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财经展会 >

李嘉诚联合马云拓支付宝HK 打造“无现金香港”

来源: 大公网 发布时间:2017-09-28

 大公报9月27日讯(记者 赵建强)香港电子支付常被指发展缓慢,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月到访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时,表明特区政府锐意追上创新科技,阿里巴巴主席马云更豪言要将香港变成“无现金城市”。言犹在耳,现时在港发展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支付宝HK”,昨宣布“泊个大码头”,与李嘉诚任主席的长和集团合组联营公司,共同在港拓展“支付宝HK”。业界相信,长和拥有大量零售点及各类不同范畴的业务,遍及衣食住行,强强合作有助加速本港流动支付发展。

  香港流动支付市场竞争近期转趋激烈,不少新技术都希望打破八达通在港“垄断”地位。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认为,长和旗下拥有众多零售点,加上各类不同业务,支付宝与长和合作是聪明之举。由于支付宝在内地客户资源庞大,内地用家来港消费时也会选用,相信双方合作可擦出火花。方保侨又称,两间企业都“好有钱”,只要愿意投资巨额作推广,例如推出一些回赠,相信可以吸引“爱攞优惠”的港人试用,“好多人用开就会继续用。”

  “最少两年汰弱留强”

  香港支付模式众多,方保侨称很难预测那个程式跑出,“八达通仲未发力,滙丰在本地及环球拥有强大品牌,Tap & Go有大集团支持,TNG就走出自己一条‘汇款’血路”,他相信“最少要两年汰弱留强、整固,短期内都系靠烧钱吸客”。

  以港币付款的“支付宝HK”今年5月已推出,首两周吸引超过10万名活跃用户,现时已有超过4000家知名香港零售商户提供“支付宝HK”扫码支付服务。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在内地和其他地区有超过5.2亿名用户,内地用户透过“支付宝”应用程式可召唤的士、预订酒店、买戏票、支付公共事业帐单、预约医生诊治、购买财富管理产品和理财等。海外业务方面,在印度、韩国和东南亚,与策略伙伴共同为超过2.5亿海外用户提供全方位电子金融服务。

  两企业以50:50持股

  长和在香港经营超过600多家店舖,为消费者提供电讯服务、食品、电子产品、葡萄酒、健康及美容产品等,在港电讯及零售业务的客户人数超过660万,全球零售业务更坐拥超过1.24亿名客户。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表示,长和的庞大市场网络和营商经验,结合蚂蚁金服的科技专长,料将带来庞大效益,相信不仅惠及客户,其他商业机构也能受惠。

  长实发言人回应大公报查询时表示,与蚂蚁金服合组联营公司将以50:50持股。两间公司暂未透露预算投资额,惟长实发言人笑言“香港唔系好大,唔使好多钱。”长和目前旗下百佳、屈臣氏、丰泽等,于“支付宝HK”5月推出时,已全面支持“支付宝HK”付款。

  市场冀“快速支付”落实

  不少人觉得内地电子支付发展成熟,香港已远远落后,经歷多年仍只有八达通。事实上,与内地电子钱包、流动支付市场由微信、支付宝完全垄断不同,香港流动支付选择众多,在花多眼乱,而且没有人拥有决定性领导地位下,反而使港人“唔知用边个好”。

  金管局去年发出13牌照

  金管局去年八月才首次发出13个储值支付工具(Stored value facilities, SVF)牌照,即俗称的电子钱包,即使未计“纯粹过数”的滙丰PayMe,目前市场主要竞争者仍有八达通开发的O! ePay、Tap & Go、TNG Wallet、WeChat Pay、支付宝HK等五间。若计及其他电子支付模式,如传统网上购物的PayPal,近期新兴的Android Pay、Apple Pay及Samsung Pay等,移动支付市场可谓百花齐放。

  目前来说,O! ePay已经与八达通整合,而且使用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机 可以直接为八达通增值,发展潜力不俗,惟仍跳不出八达通的框框,多用来与朋友夹钱食饭为主。Tap & Go则作为MasterCard流动预付产品,吸引了不少无法申请信用卡的人使用,再挂上Android Pay、Apple Pay等作网上支付,有一定客路,而TNG则似乎专攻跨境汇款市场,在港工作的外佣几乎全靠此App汇款回国,亦杀出了一条血路。

  由于受监管所限,目前本港电子钱包入数、提款仍有较多限制,或要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要数日才成功转帐,因此市场期待金管局尽快落实“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打通所有银行帐户及电子钱包,实现即时跨银行支付转帐,香港电子钱包才真正“有得玩”。

 
 

    财经展会

    3月CPI超预期回落 物价短期波动不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