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
文 | 周八骏
5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在评论全球金融经济形势时,使用两个内涵其实相同的名词——“华尔街炒卖文化”和“华尔街文化模式”,为准确理解原意,兹将媒体所发表的他的评论引述于下——
过去20年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分别在1997至1998年及2007至2008年,两次相距10年时间。任志刚指,金融海啸后至今差不多10年,或存在出现另一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他更指,若新一浪的金融危机发生,可以比过往更大规模、更严重。
他解释,过去两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及根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现时华尔街炒卖文化仍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有95%交易都是投资银行炒卖,只有5%反映实体经济。加上全球化环境下,资金流通量愈来愈庞大,而美国联储局亦着手缩减资产负债表,或为下一次的金融危机带来更灾难性的后果。
任志刚又提到,过往两次大型金融危机都没有波及中国,若今后出现新金融危机,起源的地方将会是以华尔街文化模式运作的金融体系,未完全对外开放的中国内地则不会被牵连在内。至于香港,他认为香港银行制度十分健全,又相信在金融海啸中曾用作救市的招数,包括动用流动资金及备用资本安排,仍然有效帮助香港渡过金融危机。
香港的“华尔街金融文化”
为讨论问题方便,笔者把“华尔街炒卖文化”和“华尔街文化模式”统称为“华尔街金融文化”,其本质特征是,绝大多数金融交易与实体经济脱节。
“华尔街金融文化”起源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崛起。1987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引发全球主要股市同步暴跌三个交易日而没有引发相关国家或地区经济衰退,首次显示,金融市场(按:西方学者称之为“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业虽依然为其他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却开始并越来越“自己替自己赚钱”。大型金融机构的“自营业务”日益扩张,以至于如今“国际货币市场有95%交易都是投资银行炒卖,只有5%反映实体经济”。
香港金融市场有没有被“华尔街金融文化”传染?有,但是不全面。
“华尔街金融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崛起。金融有两个基础价格——利率和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汇率和利率由固定或稳定急变为浮动或变动,刺激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但在香港,港元汇率钉住美元,港元利率先是完全受制于美国利率、而今则同时受制于美元和人民币利率,没有条件发展以港元汇率和利率变动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香港是一个城市、缺乏农产品和矿产品,没有条件发展商品期货交易。
于是,为拓展金融衍生交易,香港金融市场引进美国为代表的跨国金融集团的金融衍生产品,在2008年美国爆发“百年一遇”金融危机后,发生了“雷曼迷债事件”。
尽管“华尔街金融文化”在香港金融市场的表现不全面,但是,香港金融市场与地产市场深度结合,推动地产市场严重泡沫化,同“华尔街金融文化”如出一辙。
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既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危机,又引发相关经济体严重衰退,根子就在于它们的地产市场已蜕变为资产市场、既联结实体经济又联结金融市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就因为它是2007年美国次按危机恶化的结果。美国过度泛滥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导致美国地产市场空前膨胀的泡沫,后者破裂,引发金融市场全面危机,引发实体经济深度衰退。
“人民金融”定能改变世界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其第一任期完成美国金融市场监管架构和法规的改革,其中,限制大型金融机构“自营业务”便是旨在预防重蹈金融危机覆辙。奥巴马曾经明确表示,政府应当鼓励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遏制投机活动。但是,积重难返。至今,不仅华尔街,而且全球金融市场,仍以投机为主。
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始倡导新的金融文化。5月18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文扬,在《观察者网》发表《7800亿还不足以改变世界,但“人民金融”一定能》,称:“‘一带一路’中的金融叫做‘人民金融’。”作者引述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他认为,“这指的正是对金融力量的正确运用,即让金融体系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正相关,与长期经济增长正相关,并形成一种彼此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体系,而不是过度的、脱离实体经济的超速金融扩张”。
香港如何应对两种不同金融文化?
资深评论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