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教育培训 >

“港独”荼毒学子 活化文史教育为港童解“独”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9-01

  图:彭泓基希望利用文化历史教育提升港童智慧,拆解“港独”思维 资料图片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网9月1日讯(记者唐晓明)泛政治化逐渐入侵,令校园不再安宁。近年有教育组织鼓吹“占中”、有反对派人士干涉港大校委会运作,更有“港独”组织计划在校园内大肆“播独”,香港社会环境愈趋混乱、愈来愈激。曾经在港大校委会会议场地围堵一役后挺身而出,与一众反对派势力抗衡的港大校友彭泓基,忧心社会继续撕裂。他希望利用文化历史教育提升港童智慧,拆解“港独”思维。

  有人把港大副校长任命事件提升为政治斗争层面,又干涉港大校委会运作,煽动青年多次围堵港大校委会会议场地而发生暴力事件。热爱中国文化的彭泓基对此感到痛心,本着“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挺身站在社会最前线,跟各政治势力周旋。他先是担任“支持十大院长声明校友组”发言人,和港大校友、时事评论员程翔展开笔战,力陈“校外势力”介入港大事务的祸害,“我向他(程翔)指出,自‘占中’后社会已经撕裂,而且国际形势微妙,应该尊重校委会的决定,并应谴责暴力行为。”

  大学惨变斗争场所

  彭泓基亲身体会到政治走入校园的祸害,去年九月一日港大毕业生议会的特别会员大会上,他发现会议厅难容理性的声音,甚至成了污蔑异见人士、抹黑不讲理的斗争场所,作为港大校友,厌恶政客搬弄是非,摧毁港大校誉,“当日李柱铭、余若薇、梁家杰、陈方安生、何俊仁等尽皆罗列,发言亦充满政治味道,凡赞成‘泛民’动议的,就听到如雷的掌声,凡出现异见的声音,就听到强烈的嘘声。”他慨叹自己一直受中华智慧薰陶,明白当偏见不断蔓延,香港将逐渐进入一个非理性时代。

  今天的彭泓基已退下前线,致力宣扬中华文化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对于近日有政治组织企图将“港独”魔爪伸入中学校园,他认为事态发展至今并非朝夕引致,即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青年认识中国文化不足所致,“现在的青年在传媒渲染下,将内地不足的地方放大,但进步的地方却浓缩,甚至不被报道,令他们形成一种偏见。另外,英国管治时期忽略中国文化教育,回归后又无加强文化教育,忽视了人和及人伦,令社会价值观出现偏差,让斗争概念走入社会,面对不同意见的人,更不懂得尊重、凡事讲求斗争,甚至认为人权法治凌驾一切。”

  重新检讨教育政策

  谈到反“港独”,彭泓基认为应从教育入手。他直言,这十多年来缺乏文化教育,令学生只从功利出发,一些撕裂的负面情绪已植根新一代的学生心中,目前只能用疏通的方法处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基础,有完整的理论才能令社会达至共识,团结大部分的人,长远更需重新检讨教育政策,活化历史教学法,才能面对“港独”的冲击,否则香港只会愈来愈乱。

  彭泓基认为,目前香港经济发展渐趋平稳,不同以往快速增长的情况。在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教晓学生,面向内地及国际市场,让他们有更多发展机会,“目前的教育并不配合,令学生不能把握市场发展,始终香港市场有限,不能让所有青年获得合适的发展,但目前在教育上,青年大都感性拒绝北上发展,容易自绝前途。”

  林日丰:教育回归教育

  【大公报讯】“港独”魔爪不断向学界蔓延,企图毒害年轻学子,除教协以外,几乎所有家长组织及教育界均反对。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林日丰慨叹,过去几年,校园不断涌现政治课题,例如国民教育事件、“占中”及鼓吹“港独”主张,忧虑对教育界冲击一次比一次严重,他批评行事者不道德及别有用心,不单破坏纯朴学习风气,更荼毒心智未成熟学生。

  过去几年,部分别有用心政治组织及政客,多番将政治争拗带入校园,意图利用学生容易受朋辈影响及心智尚未成熟特点,误导他们认同其歪理及宣扬偏颇立场,令学界上下深感疲累。

  林日丰忆述,有组织前年煽动违法“占中”及学界罢课,一些年轻人不理父母劝告而参与其中,造成了大量朋辈和师生纠纷,家庭感情破裂,即使“占中”完结,部分人因政见闹翻后仍存隔阂,因此学界一直希望能让校园恢复平静,教育回归教育。

  政治入校园老师负担沉重

  可惜,近日外界又将“港独”政治议题带入学校。林日丰忧虑,政治议题再次进入校园,为老师带来沉重负担,对教育界冲击更恐怕一次比一次严重,学校难以处理,“同一议题,可能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部分信息较偏颇及负面,会影响情绪及带来分歧”。

  林日丰批评,有激进组织利用社交媒体及平台,发放一些煽动及口号式言论,意图将错误及偏激政治意识带入校园,忧虑会误导部分心智未成熟学生,误以为自己真的有某些“使命”,甚至被煽动采取一些违法行为。

  对于“港独”组织“学生动源”密谋开学日到各校门外派“港独”传单,林日丰认为,学校难以限制组织在校外派发传单,就好似以美容产品宣传单张类比,希望学生判断传单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如牵涉不适合在校内讨论内容,应与家长商讨。他强调,中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需要学校保护及引导,首要是学好课业,打好学习基础,守法守规,重申反对政治干扰校园,盼社会能让校园回复平静,减少对教育专业干预,令教师可专注教学工作,呼吁将政治议题带入学校的人,必须要重新思考。

  汤修齐:要珍惜基本法

  【大公报讯】记者黄颖雅报道:香港现时身为教师、父母的一辈,大多数亲身经历了九七年回归祖国的一段历史。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主席汤修齐亦是其中一员。他忆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及香港起草基本法时期,自己刚好升上中学,至基本法咨询阶段,他已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修读工商管理学士课程,香港经济经历大起伏,他第一次体会到经济与政局息息相关。“特别难忘的是首次接触中国法律,认识到中国宪法赋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权利,除基本法中提及的小部分中国律法外,中国法律几乎全部不会在香港执行,这是‘一国两制’特点,因此我体会到我们要更加珍惜基本法。”

  一九八六年赴美留学期间,汤修齐仍心系香港前途问题,“当时通讯未如现今发达,没有互联网,当地华人或中国留学生,只能透过长途电话,又或购买《华侨日报》、《明报》、《星岛日报》,获知香港前途最新消息。”除了购买香港报纸,他平日主要靠书信与父母保持沟通,父母亦定期寄来杂志和书籍,帮他了解香港前途问题最新发展。

  汤修齐记得,在基本法起草阶段,港方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查良镛在《明报》发表题为《平心静气谈政制》系列署名文章,其中一篇有关中英谈判、起草基本法的文章,至今记忆犹新,“查先生曾表示应在中国宪法,及‘一国两制’精神容许情况下,为香港人争取最大自由度,循序渐进实现普选目标,我很佩服查先生远见,也深受他的影响。”

  汤修齐又称,当年《明报》曾转载“太平山学会”一些专家研究,“指出(英国在香港推行代议政制)乃英国在撤离殖民地前的政策,目的是为巩固英国人在当地(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利益,并非真正要给予殖民地人民民主,这种意见也值得我们深思。”他说,香港回归,涉及很多历史因素,建议时下老师或家长,多与学生分享过往的香港历史。

  1990年,基本法完成了咨询,即将颁布,担任密西根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的汤修齐,在大学举办了一次有关香港文化的大型展览。当时他向外国朋友介绍基本法,“他们对中国、香港政制情况不甚了解,认为西方选举是唯一可行制度。”汤由此体会到,因应国情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并非每个人都能即时明白其他制度,需认真了解背景,设身处地,经过思考分析才能明白。

  仍然拥有高度自由

  至于九七香港前途问题,汤修齐觉得美国人也了解当年清政府割让香港予英国的一段历史,认为香港回归中国是理所当然,但“当时美国人对香港回归中国有一个好大忧虑,回归后会否收紧香港言论、集结、出版、游行示威以至自由出入香港边境等限制”。汤记得,艺人谭咏麟当年拍摄电影《假如我是真的》因政治题材敏感,被禁止在香港上映。但在去年至今年初,《十年》这部政治题材敏感电影已能在戏院上映,加上近年多次示威游行,在在反映香港仍然享有高度言论自由,“我们要珍惜在基本法保护下,香港仍然拥有的高度自由。”

  谈到近期大专学界和政治组织肆意鼓吹“港独”,煽动学生在校园设立“本土关注组”,汤修齐强调,学校是办教育而不是政治动员地方,相信教师能坚守专业,明白不应该在校园鼓吹“港独”,但学生必须在符合基本法框架和老师指导下理性讨论。他呼吁家长多关心子女,教师在课堂上多向学生讲解,不要做违法的事。

    教育培训

    家长不信疫苗 92%儿童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