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教育培训 >

大麻毒害青少年 香港警方圣诞前后将严打毒祸

来源: 大公网 发布时间:2017-12-18

  图:警方表明圣诞节会加强收集情报和拘控,在青少年常出入的场所展开高调反毒行动

  大公网12月18日讯(记者杨州、冼国强)又到圣诞,欢乐的节日背后,慎防也是放纵时!网上不少错误的大麻谣传,声称可放松精神,意图令青少年误信大麻无害。有19岁青年一吸上瘾,不吸食便无法工作和不能入睡。警方指,今年首10个月共有228人因涉及大麻案被捕,14%属青少年,包括13岁学生。青少年吸食大麻趋升,毒品调查科表明佳节前后,会加强收集情报和拘控,严打毒祸。另外,《大公报》五月时追踪报道,踢爆有网上群组用户公然出售大麻,记者昨日发现相关社交平台依然运作,可见问题仍存在。

  警方数字显示,今年首10个月涉及大麻毒品案共182宗,较去年同期增加56宗,即上升逾四成;期间228人被捕,当中有32人是10至20岁青少年,较去年同期多六人。翻查资料,今年八月警方在元朗捣破一个毒品分销中心,检获两公斤可卡因及一公斤大麻花,拘捕三人,其中两人是中学生,年仅13岁及15岁。

  误以为比吸其他毒品“好”

  青协青年违法防治中心督导主任陈文浩引述,有一个个案是一名19岁青年,吸食大麻上瘾,工作期间都要吸食,每晚不食无法入睡,吸食两年多以来一直有幻听和幻觉,情绪大起大落,更出现抑郁症状,目前他正接受辅导。另一个案阿强(化名、22岁),吸食大麻两年半,声称希望藉此放松身心,直至接触到外展社工方明其害,接受戒毒,至今半年仍未断尾。

  毒品调查科高级督察钟文龄表示,青少年吸食大麻人数上升,与网上大量错误资讯有关。

  她指过往多着重对K仔、冰等主流毒品做宣传教育,公众多知其害(如膀胱缩小等),但对大麻毒害方面的教育较少,青少年易误以为大麻无害,甚至比吸其他毒品“好”。

  诱发思觉失调伤害难逆转

  精神科专科医生张伟谦指出,吸食大麻后一般意识会迷糊,动作失去协调,不时无故大笑,情绪极度紧张、惊恐,亦会出现疑神疑鬼、幻觉。他表示,大麻有抗药性,会愈吸愈多,产生心理及生理依赖,长期吸食更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亦对任何事情失去动力和兴趣,甚至诱发抑郁症、思觉失调等长期精神病。他曾见过有个案吸一两次大麻,便思觉失调。

  毒品调查科高级督察张鹤峯表示,圣诞节将有季节性行动及情报主导行动,在青少年常出入的场所,展开策略性高调反罪案行动。“本港市场主要流行的是大麻草和大麻花,他们(吸毒者)把大麻卷入烟卷直接吸食,或以烟管协助吸食。”

  夫妇运毒入狱 戒除后醒悟“有种爱将诅咒化为祝福”

  图:因贩毒同时入狱的夫妇,申请“院所之间探访”,在服刑期间可探访伴侣,互相扶持,让彼此都得到精神支援/政府新闻处图片

  一失足成千古恨!下周冬至,本应一家团聚吃饭做冬,一对夫妇却因偷运毒品而入狱,分处不同监狱,未能照顾女儿,只能透过女儿的贺卡度过每个节日,从女儿的文字中获悉她的生活点滴。毒品拆散了这个家庭,圣诞节临近,惩教署呼吁大家面对毒品或贩毒的引诱,都应停一停、想一想,思考毒害!

  悔不能伴女儿成长

  惩教署昨日推出一套短片,讲述这对因贩毒同时入狱的夫妇,各被判入狱十多年,分别在赤柱监狱和罗湖惩教所服刑,夫妇对未能陪伴女儿成长,都感遗憾及痛心。

  短片中,爸爸阿俊(化名)坦言毒品害人不浅,对自己、家庭造成极大影响,说很挂念女儿,知道她生病,却不能在她身旁照顾,令她没有父母关爱照顾,她年纪轻轻便要独立生活,获释后一定会尽父亲的责任,补偿对她的亏欠。

  妈妈米奇(化名)则说,因为毒品而不能看着女儿成长,是一生最遗憾的事。以往眼中只有毒品,忽略了很多东西,现在女儿日渐成长,自己亦已戒除毒瘾,就发觉其中有一种爱可以将诅咒化为祝福。

  她现时修读大学的遥距课程,冀透过课程增加与女儿的话题,让女儿知道妈妈都一样努力学习,陪着女儿一同成长。更生事务组同事为阿俊作出适切的更生辅导,亦鼓励他申请“院所之间探访”,让他在服刑期间,可以探访伴侣,互相扶持,让彼此都可得到精神支援。他亦在狱中进修商科,为自己增值。

  根据《危险药物条例》(第134章):

  非法贩运大麻,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及罚款500万元

  非法管有及服用大麻,最高刑罚为监禁七年及罚款100万元

  《大公报》五月踢爆网售大麻

  图:《大公报》二〇一七年五月十八日“毒贩网售大麻诱青年试法”追踪报道,事隔七个月有关贩毒专页仍在运作

  大麻传播途径,不止限于朋辈间。《大公报》今年五月的追踪报道,深入探讨毒贩如何透过社交网站教唆青年人租用邮政信箱“收货”,以及利用手机即时通讯,以低至100元一枝大麻烟,引诱青年吸食。

  记者发现,在facebook有多个群组,以420(国际大麻日)作为代号,要求本港将大麻合法化,部份“同好者”会上载图片,展示经已包装的大麻,或在本港公开场合吸食大麻烟的“威水相”。记者又透过Instagram搜寻,发现有用户公然出售大麻,在贴图旁边写上“新货到”、“心动不如行动”、“有无人可以收留我”等字句。

  社交网“毒”平台仍运作

  记者利用手机即时通讯联络对方,对方提议在港铁站交收,报价3.5克大麻800元,甚至可以最少100元一枝大麻烟出售,青少年易受引诱。

  事隔七个月,《大公报》记者昨日再翻查相关社交平台,竟发现仍然运作,有人昨日发布一张图片,在疑似大麻草旁边,放置港币一元,除了方便分辨其大小数目,也令人相信发布人正身在香港。

    教育培训

    家长不信疫苗 92%儿童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