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素来有“购物天堂”的美誉,但旅游消费市道吹寒风,旅游旺区竟是“吉舖”处处/本报摄
大公报10月29日A12版截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网10月29日讯(记者杨致珩)“这里原来是卖衣服的,关了两个月,还没租出去;那里原是饭店,也倒闭了;这栋更夸张,楼上楼下全搬走了,现在整栋楼都吉了……”这是一位铜锣湾老街坊的观察。秋意萧瑟、寒冬来临,正是当前旅游消费情况的现实写照。不论是基于诸如赶客、劏客、害群之马、社会氛围问题以及业界长期存在的弊端,或是汇率、周边竞争及景区亮点等主、客观因素,业界其实已及时正视问题并提供不同优惠力图“挽客芳心”,惟目前看来成效未彰,短期内未容乐观。是东方之珠魅力不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有香港的“拥趸客”、旅游学者均提出,香港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几个景区,更在于独特的城市魅力;“有麝自然香”也需要合理的开发。
旅游业是本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过去数年访港旅客人次更是出现急剧膨胀之势,在2010年至2013年间,访港旅客年均录得16.4%的增幅。不过,近一年来,旅客数字出现放缓迹象,去年增幅收窄为12%,今年上半年再大幅收窄至2.8%,本应是暑期旅游高峰的七月及八月,两月更分别录得8.4%及6.6%的跌幅,九月再跌4%,令今年首九个月总体访港旅客数字掉头下降,合计录得0.5%的跌幅。最新公布的十月首15日的访港旅客人数跌势未止,再按年录得3.1%的跌幅,来自内地及非内地旅客均录得按年下跌。
邻近地区伸出“欢迎之手”
不过,游客下跌并非普遍现象,起码邻近的传统旅游城市都处于热爆的状态,唯独香港“独自憔悴”。以日本为例,在整个黄金周假期,各大商场均被内地游客“攻陷”,日语里还出现了一个新词“爆买い”;上半年游日的内地旅客按年录得超过100%的增幅。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称,不少国家均向内地伸出“欢迎之手”,例如实施放宽签证等措施,以吸引更多内地旅客到当地旅行;反观本港早前发生的不礼貌事件,令内地旅客减少访港意慾,担心访港旅客,特别是过夜客跌幅愈来愈大。
近月以来,人民币突然大幅贬值,与美元挂钩的港元变相变得“更贵”,亦被视为内地旅客来港意慾减低的另一原因。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教授冼日明称,人民币的贬值,为旅客带来心理及实质的影响,“过往访港旅客每年升势凌厉,主要是靠内地旅客的人数推动,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因为觉得香港货品便宜,钟爱来港扫货,但港元‘变贵’,无疑会令部分旅客却步。”他相信,短期内旅游及相关的行业冲击将持续。
旅游产品多年来过分集中
不过,高速发展多年的旅游业突然从高峰急促滑落,仅仅只是因为汇率及签证的原因吗?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及讲座教授宋海岩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本港过往的旅客当中,不少是内地的高消费旅客,受到市场经济的推动,各式高档名店在本港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本港多年以来的旅游产品过分集中,特别是在零售、餐饮等方面,人流亦只集中在某几个地区。
然而,随着内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经验的丰富,其消费模式及兴趣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宋海岩说,“他们从可能追求比较高的消费,到现在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而香港现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不是很充足,所以如果内地居民要购物,他们可以直接去日本、韩国”,故他认为,要解决本港旅游业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发展更多样化产品,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到访。
冼日明持类似的看法。他指出,与游客热爆现象背道而驰的是行业的“不思进取”,“什么都不用做就自然会有很多旅客来”。面对当前困局,他建议要更积极对本港旅游业进行调整,包括提升本港的服务质素及令产品多元化。
善用现有设施吸高消费客
不容回避的是,本港旅游业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业界要面对现实。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酒店、服务及旅游学系高级讲师黄家荣形容,“以香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来说,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奇迹’”,认为要再保持像以往的倍数式增长实在有难度,故指目前业界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保持旅客数目的稳定,及在此基础上争取高消费客群,增加旅游业的收益,而善用现有的旅游配套设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