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房企降价,地方政府该如何“让利于民”?
背景:这两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房地产去库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鼓励降价、取消限购、买房出租、消化库存的政策指向已很明确。
京华时报发表井桥夕的观点:政策的传导机制重点在于对开发商预期的引导,只有让房地产企业真正看清形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从“抬价”转向“走量”,老百姓才会买账,真心实意愿意买房子。每当楼市低迷时,房企最大的压力便来自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果能顺应大势,加快手头库存房源的变现,渡过难关、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成为可能。但是,倘若仍抱有幻想,甚至干出当初“捂盘惜售”的荒唐事,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到时候再想到断崖式降价,谁又会买账?明智的商战策略应当是“争当第一个降价者”。
新京报发表杨红旭的观点:2014年全国楼市降温,全国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微涨1.4%,但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平均购置价格却大涨17.5%。实际上,过去十几年,全国地价涨幅一直高于房价涨幅。地价成本只升不降,建安成本又不能压缩。经过几年苦熬,三四线城市多数楼盘当前的售价水平,开发商已难有利润可言,这从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年报就能看出来,哪来的显著降价空间?老实说,如果一定要劝开发商降房价,应该劝深圳和上海的开发商,今年以来房价大涨,尤其是深圳房价飞涨至“云霄”,刚需购房者根本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小蒋随想:开发商的成本有几大块,一是买地成本,二是建安成本,三是税费成本。目前,高层建筑的建安成本每平米需要1500-2000元,相关的材料费与工人工资不好降,再降恐怕会使整体质量本就不高的房子变为“豆腐渣”。至于买地成本,则要细分。在一线城市,随着地价不断攀升,“面粉比面包还贵”——未开建的房子的“楼面价”比周边已建成的商品房还贵,已然见怪不怪。这之中,有大开发商“决战”一线城市的因素,也有一线城市紧缩供地、地稀为贵、卖地财政的责任。二三线城市的地价也在涨,只是不像一线城市那么疯狂。至于繁多的税费,更被开发商吐槽,其中还有腐败公关成本。开发商确实不是善类,开发商的利润令人揣摩。但透过上述分析,构成房价的关键因素——高地价、高税费与地方政府有直接的关系。管理层希望开发商主动降价,地方政府能装“没事人”吗?地方管理者愿不愿“让利于民”?
1%的车辆违规上路是“雾霾元凶”吗?
背景:22日24时,北京市持续89个小时的重污染红色预警解除。据统计,市交管局22日查处了4.4万余起机动车违反单双号限行行为。四天来共有11.28万余辆机动车违反单双号限行规定,这意味着,红色预警期间,限行罚款达到1128万余元。
京华时报发表秦川的观点:那些违规者,也许是不知道此规定,也有可能是耍小聪明,认为规定不会严格执行。比如,家有急事,急需出行,打不到车,又嫌坐公交麻烦,“不得不”违规,我身边就有人持此心态。还有一种情况是,明知违规,但只罚款100元,又不扣分,实在无关痛痒,于是便顶风作案。机动车尾气是北京空气污染的来源“大户”,少开一次车也许不能使空气质量根本好转,但是如果大家都少开一次车,如果人人行动起来,还怕治理不好雾霾?十面霾伏,我们早已成了命运共同体。如果你作壁上观,他也“君子动口不动手”,污染怎么可能除掉?
中国青年报发表朱达志的观点:北京的人口确实多,但要论人口密度,却还赶不上东京、新德里、上海、墨西哥城、圣保罗、孟买、大阪。然而,为什么在北京的感觉就比那些城市(尤其是东京、大阪)挤得多呢?这当然跟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关系太大。东京是亚洲最大的城市,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很多人口不断涌入。但是东京没有“烙大饼”,它的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8个村等行政区块相对分散;而且由于电车发达,周边的神奈川县、琦玉县、静冈县、千叶县、长野县等地的人们可以在一小时内方便往返东京市内。但是我们这方面却做得很欠缺。这其实是把一个老大难却又不得不认真直面的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究竟该不该尽快来一个釜底抽薪式或者说一劳永逸的改观?
小蒋随想:北京有500多万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每天禁行的车辆至少应在250万辆以上。而被举例的22日,有4万多辆机动车违规上路。4万多辆车“不听话”,数量确实不少,但从比例上看,违规比例为百分之一点多。这说明,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多的车主遵守了限行规定。我们应该批评那些不守规矩、耍滑头的人,同时也该向为了减少污染而不开车、遵章守法的广大市民点赞。正是因为有了大多数人的配合,有专家测算后得出结论,实施红色预警后,北京的PM2.5比例下降20%-25%。老实说,市民能够做的已经不多,即便那百分之一点多的违规上路机动车都“改邪归正”,也恐难进一步大幅降低排放。对管理者而言,确实需要考虑其他更深入的措施。从北京自身着眼,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步伐应当加快。而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地的高污染企业必须彻底关停。环保与GDP确实存在矛盾,但若因污染影响公众健康,没有身体这一“革命本钱”,谈何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