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国产155毫米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在美制M109A5/6这类39倍口径155毫米身管自行火炮上发射的话,效果还要好于在中国产155毫米自行火炮上发射。
国产的炮弹竟然要在国外火炮才能达到最佳威力,有很多问这是不是说国产火炮不行?其实并非如此,而只是受限于不同火炮的技术特点。今天,北国防务再来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国产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
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制导炮弹主要分为惯性/卫星定位制导和半主动激光制导两大类。当然,也有某些“高大上”的制导炮弹型号会同时采用这两类制导方式,形成复合制导模式。不过,从实用角度来看,惯性/卫星定位制导和半主动激光制导这两类制导炮弹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最为明显的就是过载要求。
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为了尽可能增大射程,各国都会采用增加药室容积、高性能发射药以及加长身管等措施。但是,随着膛压和初速的大幅提高,炮弹在身管内所承受的过载也高的惊人,最大可以达到2万g。对于普通炮弹来说,承受这么高的过载一般问题不大。
中东国家从我国引进的PLZ-45型自行火炮,配备了激光制导炮弹
但是,对于集成了高精度电子元器件的制导炮弹来说,这么高的过载很可能就会使得制导装置失效。而且,在惯性/卫星定位制导和半主动激光制导这两类制导炮弹中,由于后者的导引头内还安装有精密的光学系统,包括镜片、光学传感器芯片等,所以抗过载能力一般来说还要弱于前者。
因此,中国研发的外贸型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出口到国外用户以后,该国陆军一般都会将其配备在西方制式的39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或者牵引火炮上。这些火炮的药室容积较小、身管较短,相对来说制导炮弹承受的过载就更小,可靠性更高。如果将这种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用在中国产45倍或者更大的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上,就很可能会出现炮弹在身管内某一时刻承受的过载超过设计值而失效的情况。这样,即使这枚制导炮弹打到预定区域,也会因为导引头失效而失去原本精确打击的作用。
今年1月,俄军用激光制导炮弹报复了袭击其空军基地的武装分子
当然,如果想要大幅提高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的抗过载能力,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在导引头的设计中采用更加精密复杂的减震和固封技术。但是,这样做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会大幅增加导引头的成本和复杂程度,进而直接推高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的造价,用户方很可能无法承受批量采购带来的资金压力。
美国的M109型39倍径自行榴弹炮
正因如此,从结构设计、性能以及成本几个角度来权衡,按照用户的需求,研发、生产能够满足西方制式39倍口径155毫米火炮发射要求的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这种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也可以由45倍或者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发射,但是可靠性会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