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 > 要闻速览 >

组网圆满完成!自此,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来源: 海外网 发布时间:2018-11-23

资料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gov.cn)

19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中国北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吃过GPS的亏

说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可能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有多强大?

地图导航、打车软件、共享单车,包括汽车无人驾驶、飞机自动驾驶,现代人出行几乎离不开GPS;

大型电网、金融交易、电信通讯离不开GPS星上原子钟的精密授时;

高铁、机场等基建工程离不开GPS精准标定;

甚至科学领域,研究地球重力场、磁场、板块运动、大气、海洋、冰川、自然灾害的卫星,都需要GPS系统帮助卫星精密定轨。

战场上,GPS的出现,更是为人类战争史贡献了一个新词——"外科手术式打击"。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GPS便初露锋芒。原本需要数十架轰炸机、投弹数百吨才能完成的水坝轰炸任务,变成仅需2枚导弹在数百公里外突袭发射即可,第二枚甚至可以通过第一枚炸开的大坝缺口钻进去。正是有了GPS的精确制导,战机、坦克、舰船、导弹才能实现精准打击,让大空间跨度作战指挥变成可能。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有了GPS,为什么中国还要花大力气建设自己的北斗系统?

事实上,GPS本质是一个军用卫星导航系统,隶属于美国空军。美国国防部1973 年批准GPS 计划,并于1994 年建成。从第一颗试验卫星起算到全球系统建成共发射了41颗卫星。

GPS是从以军用为目标的单一授权服务逐步转向民用开放服务。早期GPS一家独大时,美国军方在所有民用信号上放了干扰。直到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出现,美国为了应对竞争才取消了这个干扰(2000年5月2日)。

从图中可以看出,取消干扰后,民用信号的定位精度直接从百米级提高到了米级。

目前,GPS仍包含军用码和民用码两种信号,而这两种信号明显不在一个量级,前者已达到毫米级别。

既然是美国人的GPS,当然优先服务于美国利益。作为运营者,停止GPS服务、增加干扰、乃至提供虚假位置服务信息,都具有可执行性,这不仅对于民用,对于军用更是致命的。

1999年印巴卡吉尔(Kargil)战争期间,美国直接关停了印巴战区的所有GPS服务,导致双方的武器和士兵瞬间“失明”,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事后,印度彻底放弃了原先开发的GPS增强系统及与GPS相关的卫星,决心自己做一套独立的系统。

而中国也因“银河号事件”吃一堑长一智。1993年7月23日,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当时,“银河”号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船突然停了下来。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局部关闭了该船所在海区的GPS导航服务,使得船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行驶,只能“乖乖”接受美国人的无理检查。

百分百国产

实际上,在提出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方面,中国是与世界同步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在美国GPS起步的同一时段,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取名为“灯塔”,可惜因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搁浅。

“银河号”事件发生次年,也就是1994年,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正式启动,并逐步形成今天三步走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司南是最早的导航仪器,坐北指南就是导航,而司南的样子恰好是北斗七星的模样。从指南针到北斗,算是千年传统。

2000年,北斗一号,从无到有,两颗卫星小幅起步揭开了中国卫星导航序幕。

经过近3年的调试、测试和试运行,2003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成为继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全球第三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属于世界首创。但是,双星定位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提供高度(只能提供经纬度)、用户数量受限等缺陷。建设北斗二号提上议程。

这时,欧洲人向中国抛出橄榄枝,主动“邀请”中方加入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不同于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的军用背景,欧洲“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

其时,美国主导欧洲正对华实行武器禁运,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无疑撕开了一个口子。中国欣然接受,并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

然而,造价仅仅相当于一个欧洲中型机场的伽利略系统(35亿欧元)进展很不顺利,欧盟麾下各国明争暗斗,项目不断推迟。而中国虽然是投资方,却惨遭排挤,欧盟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都把中国排除在外。

“2004年北斗二号工程批准了以后,我们想跟欧盟引进星钟。当时在谈判的过程中,进展还不错,但是到了最后签协议的时候,突然欧洲说,不能给我们提供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讲述,“北斗系统不能没有这个星上的原子钟。它是整个北斗系统的核心。”

“怎么办?只能自己干!”杨长风说,“六七十年代,我们自己造出了原子弹,现在我们的北斗人,一定要造出我们的原子钟。”

北斗人顶着封锁的压力,组建三支攻关队伍,你追我赶,经过两年时间,自主开发研制出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的原子钟,授时精度50纳秒。

这是什么概念?

“星钟的精度,十万年只能差一秒,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三百万年差一秒的精度。”杨长风无不动容地说,“从那以后,我们的北斗关键的器部件,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国产化,这些关键的核心的东西,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彻底打破了他国垄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10个字,得来不易、字字千钧。

换道超车

后发不意味着跟跑,八万北斗人换道超车,采取了一套与其他任一导航系统都截然不同的思路。

从星座部署上来看,北斗系统采用的是混合星座构型,与其他导航系统的星座结构有明显区别。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利略系统均采用中圆轨道(MEO)对称星座,北斗系统除MEO卫星以外,还采用了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

啥意思?文科小编来一波强行科普。

资料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gov.cn)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部分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on-GEO)卫星组成。其中,Non-GEO卫星由27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

简单一点说,每一颗导航卫星的本质就是告诉你这么一个事情:现在几点了(时间t0),我在哪里(x0,y0,z0)。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能准确定位地球上一个点。

27颗MEO卫星围绕地球转圈,可以保证对全球范围内任一点的稳定覆盖,符合常规卫星定位系统需求。

IGSO卫星和GEO卫星则是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特殊定制。5颗GEO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3颗IGSO由于倾斜设置相对地面做固定周期运动,投影轨迹始终保留在亚太区域。这样一来,亚太地区几乎可以保持至少12颗卫星可见,大幅提高该区域定位精度。在配合地面建设的增强基站情况下,实现分米乃至厘米级定位。

资料图:北斗系统星历星座(beidou.gov.cn)发布时间:2018-11-21

自去年11月我国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开始,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进入高密度期,仅1年时间,先后圆满完成11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仅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从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不仅仅是卫星数量的增加,北斗三号在载荷、星间链路、激光通信等方面都有创新,还增加了卫星搜救功能及全球位置报告功能,采用的星载氢原子精度比北斗二号的星载铷原子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铷原子钟每一万秒的偏差在十乘以负十四次方,氢原子钟精度更高,万秒偏差在十乘十的负十五次方秒。

提到星间链路,算得上是北斗人的又一创新。

我们知道,卫星发送上天后,并不是一个失去联系的风筝。地面随时需要向卫星上注入一些数据,纠正它的一些偏差等等,来确保整个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为此,GPS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很多的地面站,来构建全球系统。

但北斗在区域拓展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如何去海外建站。海外建站,周期长、国际上的协调难度大,似乎是一个短期不能攻克的难关。于是,北斗人将目光投向了空中。

通过在卫星间开辟通道,让卫星和卫星之间能够星探星、手拉手,这就是星间链路。在浩瀚的宇宙,两颗卫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相距5万到7万公里,仿佛就是两颗尘埃。北斗星间链路技术让这样两颗尘埃,在一百毫秒里,相互捕获、锁定,交互信息。

崭露头角

北斗还有一个独门绝活:短报文功能,通过卫星实现天地双向通信。

无论是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都只能单向接收卫星信号。“北斗系统具有短报文和位置报告服务能力,这是打破技术封锁走向全球的优势所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如此描述北斗的奥秘。

VS

“知道我在哪,也知道你在哪”,这项功能甫一问世,便得到渔政、水文监测和森林防火部门的青睐,并在2008汶川地震救灾中崭露头角。

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全部中断,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终端机,救援队员手持终端机,通过短报文方式,实时将灾区情况报告救援指挥中心,为灾区人民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渔民更是将北斗视作“救护神”,称其为“海上妈祖”。 2012年1月,中国商船“盛泰11号”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到了袭击。当时,遇险船只第一时间通过北斗系统发出了求救信号,中国海事、公安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位置和遇险情况,及时解救了遇险船只。

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开你的手机,北斗正在为你服务。

目前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已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北斗正成为标配。北斗信号的获取主要取决于手机处理器(SOC)中集成的定位芯片,目前大多SOC都能同时支持GPS、北斗和GlONASS。

交通出行,北斗正在为你导航。

根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5万辆邮政和快递运输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70艘交通运输公务船舶安装使用或兼容北斗系统。

民航也将依托北斗建设航空器全球追踪系统,国产民航运输飞机首次搭载了北斗系统。

交通运输部还针对长江航运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了具体措施,分阶段稳步推动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全覆盖。

仅仅依靠“天上”的卫星,定位精度往往只能控制在10米量级,而要提升这个精度,短时间来看似乎只能从“地上”下功夫。

眼下,就有一张由1400多个北斗基站和上万台套设备组成的“北斗网”在中国境内铺开。完全建成后,普通用户有望感受到从10米到分米级、厘米级的体验飞跃。“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在中国将成为一种像水电一样的公共服务!”

从0到2万亿

《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等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

预计到2020年,北斗应用在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主要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5年来,我国推出的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服务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突破1亿,日服务达2亿次。北斗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一项平民化、普通百姓常用的高精尖技术。伴随着“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明日的“北斗”,或许只受想象力限制。

走向世界

“我们建设北斗关键还是在用。只有用得更加普及,更加深入,这才是赢家。”“两弹一星”元勋、“卫星之父”孙家栋院士说过的一段话直到现在还让北斗人记忆犹新。

11月19日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将卫星服务区域正式扩大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随着2019年继续布网剩余卫星,届时,北斗将彻底点亮全球。

资料图:北斗系统可见卫星数(beidou.gov.cn)发布时间:2018-11-21

目前,北斗系统和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以及欧盟伽利略系统一起,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四大核心供应商。

大家知道,导航卫星受到轨道资源限制,频率资源也是有限的,北斗与其他系统既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存在合作需求。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更是自带全球“基因”,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已考虑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借由兼容互操作技术,使用户可以在终端上接收多个信号。

2017年12月,中美双方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北斗与GPS“闪婚”,实现民用信号互操作。中俄双方计划在2018年至2020年间规划连接西安至莫斯科的路线,为北斗提供全球服务“保驾护航”。

可以预见在未来某一天,北斗和其他系统都可以兼容,北斗的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在天上100多颗卫星的照耀下,大家享受的卫星导航服务也会更舒畅”。

“北斗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海外网/李连环)

    要闻速览

    昔日废弃深坑 今日“世界奇迹”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