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座面朝大海、神奇生长的城市,每年以2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就生长于这片“初长成”的荒滩盐碱地之上。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平原林场,面积6.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0%,活立木蓄积量最大达21万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平均含量达3800多个。
从空中俯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树与阳光交相辉映,笔直的公路与远处的森林,构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令人沉醉。
躬耕不息,接力不止。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是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的生动见证,是造绿者54载创造的史无前例的盐碱地造林奇迹。
战天斗地种出“绿色明珠”
新春佳节,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的草木渐渐复苏,竹林肆意展露绿色,游人徜徉在森林中,无比惬意,他们中好多是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慕名而来。
是什么吸引了游客,让他们从家庭团聚中“移情别恋”,赶来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一游?答案是,森林公园四季皆有魅力,春天芳菲尽展,夏天绿意盎然,秋天果实满枝,冬天色彩缤纷。
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是长三角北翼的“绿色明珠”,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沉甸甸的金字招牌。2018年,公园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被授予“中国绿色生态景区”称号,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6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
可又有谁曾想到,眼前的黄海森林公园,50多年前是一片荒滩盐碱地。
“我们第一批18个人,1965年7月体检,当年10月份到这儿来的,我当时17岁。”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东台林场,徐同生是第一批老职工,他的回忆把记者从眼前美景如画的森林拉回到54年前。
当时,东台要在沿海建设林场,徐同生等“十八勇士”踊跃报名,誓要在这片生长的土地上种出森林。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差距。“十八勇士”是第一批拓荒者,因为没有地方住,只得在东台河闸住了20天,后来才真正踏进了这片盐碱地。
这里的荒凉,超乎想象。“只有一户人家,茅草地里一走,就能碰到獐子、草兔、鹤、刺猬等。”徐同生回忆说,吃的喝的都是塘里的水,碱分重到都起沫了,烧的茶水都是青色的,有时候还要用水瓢把小蝌蚪挑出来。没有蔬菜,就吃咸菜,有些同志因为营养不良,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碱性成分重,只能生长耐盐的茅草、盐蒿子等。才开始,树苗种下去没多久就死,而且屡试屡败。在多方打听后,得知丁刺槐树耐盐,能改善盐碱地土壤,他们就试着种了起来。当第一批丁刺槐活了,一帮人激动地在那里手舞足蹈。
早上天蒙蒙亮,上工的旗子一竖起来,勇士们就出发去种树,没有机械,全靠手工。晚上天黑了,旗子降下来,他们才收工回家。
跟随当年“十八勇士”的脚步,下放的知青大军也相继加入造林,更多的“勇士”前赴后继成为林场人。
渐渐地,荒滩盐碱地的土壤逐渐改良,出现了稀稀疏疏林带,越来越多的树种在这里试种成功。
科学求实成就高效林
走在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中,水杉、洋槐等树种是主角,已很难找到“十八勇士”当年种下的丁刺槐。
“它们完成了改良土壤的使命,退居‘二线’了。”东台林场副场长、研究员级高工曹国华介绍,丁刺槐是被印刻在林场史册上的“功勋”树,他们适合改良含盐量高的土壤,但成材效果差,需要新的树种来替代。
曹国华与东台林场同龄,是学校毕业的林场技术员,他清楚地记得1987年夏天毕业到林场工作的场景。“当时全是土路,车子开过来后面跟着一条‘灰龙’。”曹国华说,台风刮倒的树拦在路上,根本无法通行,只能跟邻乡的拖拉机辗转到林场。
说是林场,其实稀稀拉拉长着两小片“营养不良”的丁刺槐,有的是半死半活的“小老树”,行将就木。茅草长得很茂盛,基本是茅草丛中找树,冬天一个火星就能造成“星火燎原”,林场常常出现东边火没救完,西边火又起,让大家顾左顾不了右,救都救不过来。
种树,光有激情不够,还要靠技术。从1968年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朱龙山分配到林场担任技术员,到现在新技术员加入,经过51年的认真摸索总结研究,一代代积累创新,林场的技术团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种树经验。
“排水沟挖多宽多深?”“如何才能有效淋盐爽碱?”“林场适生树种都有哪些?”……这些都是曹国华等人通过书本与实践结合得出的经验。林场种树,从当初的一种就死,到现在成活率90%以上。
在曹国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江苏林业科技》杂志,上面刊登着他写的文章《氮添加对苏北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
当初一起进林场的技术人员,先后离开了一半,曹国华却一坚持就是32年,他也从一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变成两鬓斑白的大叔。
走过林场南环路,记者看到路边一块麦田,感觉这跟种树好像不搭边,有些费解。曹国华说:“这是我们总结出的栽树‘心得’,树种更新换代砍伐后,最好种一季粮食,这样再种下去的树,长得会又快又好。”
正是用这些书本上学不来的“心得”,林场的树从当年的“营养不良”,到现在的很多需要两人合抱,就连中山杉、弗吉尼亚栎树都能在这里看到。
“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种树经验,非常实用。”从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的季定根,两年前成为森林公园新一代技术员,既为公园注入新鲜血液,也传承东台林场的技术和精神。
矢志不渝逐梦生态绿色
种树造林,追求的是生态效益,但林场工人也要吃饭。如何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是每一任林场场长都面临的难题。
东台林场从第一任场长李汉裕算起,到现在先后有10任场长、书记,虽然任职时间长短不同,但造林护林的基本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很多从林场离开的知青、场工说,只要你在这里工作过,就会对这里的一树一木有着深厚的情感。
“造林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坚定走好自己的路。”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副主任、东台林场场长徐长柏说,林场上下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毁树毁林,所以经过这么多年,林场的树木不仅一棵没少,还越长越多、越长越茂盛。
说起来,东台林场面临过几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他市一些林场仿效“分田到户”搞起了“分林到户”,分到林地的员工纷纷通过砍树造田来增加收入。
于是,很多人开始嘲笑东台林场员工,说他们“守着金饭碗没饭吃”。在诱惑面前,时任东台林场场长朱龙山果断拒绝“分林到户”做法,提出了在林间套种经济作物,不动一棵树,不毁一点绿,既化解了危机还增加了场区和员工收益。
这样的选择题,林场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做过。当时面临“事改企”改革,东台林场被列为东台三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是继续坚持生态效益,抱着金饭碗要饭?还是放弃生态效益,选择眼前的发家致富?这个选择难题,林场领导和职工意见一致地选择了前者,什么都可以改,唯有林地不能分。
“向低产林要效益,林地伐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砍多少、补多少,林地总面积只能增、不能减。”时任场长沈帮勤与全场员工约法三章。场里申请林业贴息贷款100多万元,购置新机械,壮大机耕队,两年间改造低产林就达近万亩。
2015年4月,黄海森林公园景区管委会成立,林场跨入发展新时代。
公园秉持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4年多时间里,森林公园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有序推进景区保护性开发利用。森林课堂、少儿营地、空中栈道、森林驿站、小木屋等一批特色景观项目先后建立,“森林音乐节”“森林休闲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塑造了景区的文化品牌。
树木无言,岁月留痕。这片黄海荒滩盐碱地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红色壮歌,更是一曲默默坚守的绿色生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