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9月27日,市委书记杜小刚率领昆山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学习。他指出,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就是要通过对标,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昆山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用更宽广的视野、更高远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推动昆山发展实现“全新一跃”。时隔8个月,我市党政代表团即将再次赴深圳学习考察。为丰富此次学习考察成果,为代表团成员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参阅、可思考的素材,昆山市融媒体中心5月15日先期派出采访报道小组,赴深圳采访,以记者的视角解读深圳在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招商、国企国资参与转型升级方面的先进思维、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在对标找差中更坚定推进昆山高质量发展、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的信心。即日起,本报推出“学习深圳经验,建设科创之城”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学习对标,千里问计。驱车行驶在深圳的南海大道上,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出现在眼前,一座座保留下来的旧工厂,再现浓郁的工业风,并装进了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这里是深圳新旧动能转换的起锚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始终坚持创新突破,为昆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
今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东南亚等地区低成本优势日益凸显,我市传统制造业面临“高端挤压”“后发追赶”双重挑战,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市委书记杜小刚指出,风险挑战就是一次变化、一次洗牌、一次整合,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共性的,哪个地方率先突围、率先破题,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形成优势。
工厂“搬”进高楼里,城市里长出“绿色GDP”
“同样面积的工业用地,改造前后大不一样。”按照“厂房+写字楼”复合标准建设的科创大厦,工业空间从此前的5万平方米拓展至15.5万平方米,任何空间设置和硬件装配都可以适应企业批量生产的需要,高楼层照样可以开工生产。自2015年3月运营以来,全至科技创新园进驻小微科技企业100多家,年产值翻了将近20倍。
“工厂‘开’在高楼里,这在深圳非常普遍。” 位于坪山的中城生命科学园第一分园,原是一家纺织厂,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中城新产业控股集团“接盘”打造科创园区,有“上楼”需求的医疗生产型企业还有不少。一年时间,这里就集聚了30多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中小微企业,预计年产值9亿元,有的称得上“产业新锐”。
【启示】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只有堵上落后产能的“后门小道”,才能找到弃旧图新的新路径。“产业的类型决定了企业能不能‘上楼’,而产业的选择,决定了要不要‘上楼’。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引导轻制造业‘上楼’。”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指出,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两促进。传统产业是培育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改造提升来重焕活力,让“老树发新芽”,才能筑牢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基石。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昆山面临的土地、环境、能源、人力等方面要素制约日益加剧,高强度、大规模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不高,企业厂房老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安环消防保障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突破发展瓶颈,就要强化“产业上楼”理念,高效运营科创综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三链融合”,用最小空间创造最大效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把各种要素资源重组、优化,释放最大效能。在此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的牵引作用,更会衍生出以知识为特征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新生产要素,从而加快推进传统工业小区向科创园区转型。
低效产能“做减法”,以“有限空间”赢“无限发展”
深圳街头,清一色的绿牌新能源出租车时刻都在提醒着初来乍到的人们,这里是比亚迪的大本营。但在深圳人眼中,比亚迪却并不“特殊”,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大疆等一批企业“拔节速长”。
正是企业活、产业活,深圳创造出经济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华为这些大企业之外,深圳已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已达1.4万家。这些企业已开始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启示】 “越是经济低迷、市场困难之时,往往越是专注创新、技术突破、加快提升的倒逼期。” 当看到如此多的深圳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时,有多少人能够想到,他们曾经经历了多少转型的阵痛。
“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在宋丁看来,政府要做的是瞄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消除发展中的后顾之忧。
深圳就是从知识产权保护、便捷优惠的人才落户政策,到配套齐全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再到政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构建起高度前瞻性的产业创新生态。但受种种因素影响,重研发、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快应用、慢研发,技术转化的效果差,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绊脚石”。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深圳之所以不断有企业能站上产业前沿,关键在于他们“醒得早、动得快”,坚定不移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与深圳相比,我市企业知名度还不高,创新能力也有差距。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转型谋发展、以升级求效益,在高端产业上做“加法”、低效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发展内涵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成本、高效益转变,变外部压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
练就转型“定力”,抢先创新发展的“前一步”
面对机遇和挑战,深圳为何总能在“提前一步”之后,静待花开。“见势早、行动快,敢于决策”,这是专家学者给出的共同答案。正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深圳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审时度势、精准发力,在大胆的“自我否定”中赢得发展的主动。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深圳,在许多前沿领域已有所布局,但尚存“短板”。为此,深圳将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持30%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体化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把自身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创新优势,与港澳、广州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190家,今年计划新增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00家。
【启示】“转型升级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今天看到的深圳是成功转型后的收获期,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秋天收割的时期,却没有看到当年春天耕种时的艰苦期。”看着深圳一路走来,曲建坦言,当时的深圳正在走下坡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在放缓,特别是正在培育的新兴产业需要5年甚至15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产出,这要求主政者承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否则就会被“抛弃”。
显然,深圳挺过来了,而且还驶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一季度,深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34亿元,同比增长7.6%,这意味着一个土地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在以省级经济体的规模和速度持续奔跑。曲建直言,如果昆山做好了调整,同样也会迎来更好的机遇和环境,从过去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转型成为更加有利于人才科创企业成长,带动整个城市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是手段,借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目的。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昆山要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要在这次浪潮中加快制造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再造提升,同时汇聚全球科创资源为我所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发展迈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