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不善奔跑的牛被她训练得脚下生风 响水乡村“辣妈”扬鞭策牛成网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9-06-17
【导读】 响水经济开发区村民薛凤芹因为扬鞭策“牛”,火了。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这首歌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

 

这几天

一位女子“策牛”的视频,也火了

 

 

 

视频中的她穿着打扮时尚、新潮

骑在牛背上奔跑于乡村

拉风程度丝毫不逊于“策马奔腾”

 

  记者获悉,这位新晋“网红”是一位响水农民,她的创业故事同样精彩。

 

将牛作马,驯牛成“跑步健将”

这位女子叫薛凤芹,41岁,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兴太村人,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6月14日,记者上门采访时,她正在喂牛。

“十几岁时,家里养马,虽然只骑过一次,但印象很深。”薛凤芹说,长大后,她一直想再骑马,可是事情太多,养牛后外出的机会很少,几乎很少出村子,骑马就成了“奢望”。不过去年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想要驯牛快跑。

薛凤芹养的牛是西门塔尔牛,体格高大,一头成年牛大多有七八百公斤,所以平时都是慢悠悠地走动。为了把“懒牛”驯成“跑步健将”,实现自己的骑行梦想,她可下了一番功夫。“我挑了两头牛,一公一母,先在它们的身上挂袋装玉米,100斤分成两袋挂两边。”薛凤芹说,一周的负重训练后,又逐渐加重量,然后再卸掉袋装玉米,牛轻松多了,就慢慢地小跑起来。

薛凤芹网购了马鞍和脚蹬放在牛背上,然后翻身上牛,开始了扬鞭策牛的惬意日子。“不过,开始驾驭时也被摔过好多次。这牛得在清晨或傍晚喂料之前才肯跑,吃饱了就不怎么肯动。”在她的训练下,两头牛跑得越来越快,那头体重900公斤的公牛能跑50公里/小时,而另一头母牛跑得更快,时速超过60公里,真正是“脚下生风”。

 

 

扬鞭策牛,收获粉丝九万余

今年2月,薛凤芹接触到了“快手”视频。看到里面太多的精彩视频后,她也萌生了拍骑牛的视频传上去自娱自乐。

为了拍好小视频,她动员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配合,她骑牛,丈夫骑电动车载着女儿拍视频,就这样,大半年下来,已经上传了将近150条视频。

“最初传了几个骑牛视频,两个月只有100多个粉丝。”薛凤芹说,不过时间一长,好多粉丝对她的视频特别感兴趣,强烈请求她开通直播。就这样,她每天下午1:30和晚上8:00,都会准时坐在手机前,跟粉丝分享她的所有故事。为了让网友有新鲜感,她还网购了好多服装,以时尚、新潮的“辣妈”形象展示。

最近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视频突然火了起来,一条小视频的播放量超过300万,粉丝也猛增,“今天(6月14日)已有9.1万了,还在不断地增长。”薛凤芹说,骑牛让她的心情超好,忍不住要说给粉丝听,而越来越多的粉丝支持她,也让她的疲乏一扫而空。

 

 

养牛致富,创业路上故事多

薛凤芹和丈夫管文青感情很好,两个人曾经一起在多个城市打工。“我的父亲就是养牛的,我们在苏州养猪几年后,赚了一点钱,2011年回到老家又跟亲戚借了十几万元,从山东购买了西门塔牛饲养。”管文青说,在乡村养牛很枯燥,妻子难得有兴致骑牛,所以他也十分支持。

西门塔尔牛比水牛和黄牛生长快,也是夫妻俩选择前者饲养的原因之一。两口子文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创业初期非常艰难。

“第一年买了42头牛,由于没有饲养经验,加上牛水土不服,几个月内就死了15头。”忆起往事,薛凤芹的眼睛红了,“那时每天一大纸箱的药都不够用,钱像水一样流走了,光是为牛打针手上就打出水泡,最后变成老茧。”

虽然牛场距家不远,但两人很少回家,吃住都在牛场,全身心地扑在饲养上。慢慢地,他们摸索出了经验,牛也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现在将近有100头了!”

夫妻俩只雇了一个低保邻居帮着做喂牛和清洁工作,大多数事情他们都是亲力亲为。每天上午4:30就得起床,一直要忙到做午饭。薛凤芹就像一个女汉子,不仅会为牛配药注射,而且会接生。“技术比我高多了,好多牛都是她接生的。”管文青笑着说。

薛凤芹和丈夫养牛一年收入20多万。“用农村话说,我现在出风头了!”她说,由于足不出村,她的生活很乏味,但自从骑牛、直播后,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有了他们陪着,我就更安心地在乡村养牛了!”

 
 

    社会万象

    丽香铁路开始架梁

    资讯排行

    1. “站”在父亲的肩膀上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