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哥1981年带回来一盒邓丽君的磁带,每天都听,非常珍惜。时至今日,她的声音还留在了很多人的心里。去年为纪念邓丽君逝世20周年,台北小巨蛋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唱会。台上,费玉清竟可以和‘邓丽君’对唱了。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通过虚拟影像,如今已可以还原出一个影像‘邓丽君’,满足了大众文化和情感需求。”李凤亮说,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包含了信息化和虚拟化,“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
“文化产业是一个讲故事的产业”
在信息化时代,哪些东西是可以走出去的?李凤亮倡导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他认为,这些作品依然会很有市场:“比如中央交响乐团和上海芭蕾舞团在欧美的巡演,场场爆满,巡演一轮又一轮。又比如台湾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他的作品融合了舞蹈、书法、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也很生动。文化产业要有自身的特色,说穿了,文化产业是一个讲故事的产业。”
李凤亮认为,日本的《龙猫》、美国的《阿凡达》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阿凡达》在中国卷走16亿票房,不是中国人做不出这样的技术,而是没有这样的大胆的创意。”他认为,如今文化产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有技术,更要有文化的创意。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及服务为主要活动的集合,是体验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满足客户“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比如深圳的欢乐谷、上海的迪士尼乐园,这些就满足了人们的一种体验,所以可以持续盈利。
李教授认为:“当然,文化企业除了要迎合大众的趣味,还要注意引导大众的审美品味。那些高富帅、矮矬穷、睡丑逼、吐槽、弹幕、搞笑、逗比、鬼畜、脑残……这些词汇的出现,这些价值观的宣扬,只会误导大众,使大众从传统的追求和谐、精致、典雅的审美趣味向娱乐、恶搞、怪异、粗糙、丑陋的审美趣味转变。文化企业除了要迎合大众的趣味,还要注意引导大众的审美品味。价值观才是最深厚的文化资源,源源不竭,要挖掘体现文化精神的活泼元素,而不是一味猎奇,去迎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