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长三角地区最重量级的年度会议在上海举行。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座谈会并出席成果发布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内容发布,27个项目正式签约,10位“大咖”受聘为决策咨询专家……会议形式的创新、会议成果的丰富,让人们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更加深入、更高质量充满期待。
27个项目签约,涉及多个领域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的提议。十多年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已召开13次。今年的第14次座谈会,成果丰硕而务实。
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会议期间进行27个项目的签约,其中现场签约11个项目,场外签约16个项目。
此次现场签约的项目包括:组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5G先试先用、环保领域信用联合奖惩、打通省际断头路、共建G60科创走廊、推进“人工智能+法院”、申宁杭合四城轨交扫码便捷通行、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协同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建立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等,涉及基金、环保信用、基础设施、信息化、区域合作、商务等领域各1个,产业领域3个,民生服务领域2个。其中,政府-政府层面5个,政府-企业层面2个,企事业-企业层面4个。
江苏省经信委主任谢志成与上海、浙江、安徽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负责人签署长三角地区5G先试先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省一市开展5G先试先用联合行动,共同推动5G外场技术试验和5G网络布局,在边缘计算、物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加强5G综合应用示范合作,加快建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架构,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率先发展。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一定要有具体项目来推动。”走下签约席,谢志成对记者说,三省一市间每年都应有实质性合作项目,只要坚定不移往前推进项目,几年后长三角一体化就会有更加显著的进展。
三省一市商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长三角地区协同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合作协议,内容包括:搭建“6天+365天”常年交易展示平台,推动会展商品通关便利,加强与品牌展会联动,打造长三角会商旅文体品牌项目等。
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表示,江苏要服从服务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抓住在家门口办博览会的机遇,用好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同时,和上海开展经贸对接活动,合作深化进口博览会数据挖掘,推动形成商机共同开发机制。此外,马明龙认为,长三角地区还要进一步推进市场一体化,打破市场条块分割,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热腾腾的“路线图”,干货满满
成果发布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介绍了刚编制完成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主要内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由此进一步明确。
先看看目标: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地位更加凸显,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计划》覆盖12个合作专题,进一步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此次会议商定,明确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清单,纳入近期工作要点,确保合作事项能够落地。重点是推进“六个一批”:
抓紧编制一批专项规划。比如,提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已经启动了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工作。
启动实施一批专项行动。比如,三省一市积极谋划制定5G先试先用行动,在长三角率先布局5G网络建设,开展综合应用示范。
率先制定一批实施方案。比如,作为国家批复的唯一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编制建设“信用长三角”行动方案,在长三角范围内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工作格局。
推动落实一批重大项目。比如,目前三省一市已落实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17个项目,今明两年全面开工。
积极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比如,共建覆盖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创新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全力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建设。比如,积极研究探索急诊和部分门诊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可行性;实施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等项目。
同时,还将旅游、体育、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合作事项纳入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使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高端智囊云集,为一体化
发展出谋划策
成果发布会现场,10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获颁聘书。他们当中既有来自北京的专家,也有各省市区域化研究的资深专家。他们将汇集专业和智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献言献策。
此次获聘的专家多是在区域经济、城镇化等领域深耕多年的“大咖”。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他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等进行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务院参事徐宪平曾具体组织我国“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此外,还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董祚继等专家。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不同于以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一鸣说,过去追求高速增长时期,聚焦于传统生产要素,比如解决能源问题、劳动力配给等,而现在则聚焦于创新,开展科技合作、人才合作,打造新的产业高地,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中扮演新的角色,“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更深的寓意”。
众所周知,单个城市参与竞争必定势单力薄,城市群是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后要素集聚形成的空间形态。“长三角的城市意识到一味模仿没有出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发展必须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发展方式等方面也必须创新。首先,调整空间组织架构,更大力度打破行政区划的架构,引导各个城市在创新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功能。其次,建立协调机制,在项目运作中建立成本共担和共享机制,“大家都付出,大家都要有收益,才能把事情谈成”。此外,要在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可以更多布局到沿江、沿海、沿路,加快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
蓝图绘就,前景光明。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正阔步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
记者 倪方方 耿 联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