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海水稻”将给餐桌带来哪些变化?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16

“海水稻”所生长的滩涂地和盐碱地中矿物多,因此所产稻米的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丰富,其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 新华社 图

日前,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优千号”水稻亩产超1000公斤,创造了海南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海水稻”是不是生长在海水里?其实,“海水稻”并非是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为区别于普通水稻,人们称之为“海水稻”,又称“海稻”。

众所周知,土壤中的盐分对农作物伤害很大。一般来说,含盐量超过0.6%的土地为“重盐碱地”,产量低至正常土地农作物产量的两成。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盐率为3%—5%,基本是陆生植物的禁区。袁隆平参与的海水稻增产计划,也只是要在3—5年内,选育出能在盐分浓度0.3%—0.5%的土地中生长,并能达到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水稻新品种。因此,看到“海水稻”就号称“要把大海变粮仓”,显然是不符合实际了。

不过,“海水稻”确实有一定抗盐碱能力,在淡水稀缺的沿海地区,用稀释海水浇灌稻田来节省淡水资源。这个做法,袁隆平在其青岛的“海水稻”试验田正在探索进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末期,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已开始培育耐盐水稻品种。斯里兰卡在1939年就繁殖出了新品种,并于1945年推广;印度1943年开始推广耐盐水稻,现在几乎各邦都有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虽然“海水稻”因近年来袁隆平院士的发力改良而备受关注,但事实上,最先发现野生“海水稻”植株并投入长期研究的,是广东湛江人陈日胜。1986年,陈日胜在罗文烈教授的带领下,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的海边,他发现了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罗文烈教授当即叮嘱陈日胜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不过,陈日胜在广东湛江研究的“海水稻”亩产一直比较低,难以大规模推广。而袁隆平的发力改良,则大大推动了相关工作的进展。

有人会问,盐碱地里长出来的稻米,会不会吃起来口感不好?其实,“海水稻”不仅口感不差,还很香。因为“海水稻”所生长的滩涂地和盐碱地中矿物多,因此所产稻米的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丰富。另外,“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基本不需要农药,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

除此之外,“海水稻”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的推广种植有望改良盐碱地,使之逐渐变成良田。种了几年水稻之后,盐碱地可能转化为耕地,其他作物也能种植。(据《解放日报》)

 
 
 

    新闻热点

    “海水稻”将给餐桌带来哪些变化?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