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江苏中心揭牌:打造产学研售秀一体的非遗新经济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19-09-20

 中国江苏网讯 建立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为全国三千多位非遗传承人提供一对一跟踪研究和服务……9月19日,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圆桌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为中国非遗保护研究江苏中心、安徽中心授牌,并探讨了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非遗办等单位协办,北京艺安鼎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星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圆桌座谈会由此召开。

  会议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南京大学左键、于文杰、南京财经大学张晓东、江苏省戏剧学校赵鲁刚、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王燕等专家学者,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刘品三、宋水官、徐艳丰、金文、桂世民、余征军、顾业亮、葛军、蔡梅英、殷志聪、侯俊、邓清之、葛义根、戴德裕、倪诗韵等参加。与会专家与非遗传承人从各自角度聚焦新经济模式下“非遗”保护传承与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空间。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秘书长朱小健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数字非遗’。梳理一遍中国非遗大数据,在每个省成立分中心。此次江苏中心和安徽中心是首批,就是希望得到更多信息,以便于研究挖掘,更好地进行非遗传承和保护。”令人惋惜的是,当下3068位国家级大师中,除去已经去世的,只剩下2700多人,亟待建立大师数据库。非遗中心还将与南大合作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此外,未来非遗研究中心还将注册中国非遗商城,把非遗大师的作品放上去,帮助非遗更好的市场化。朱小健说,很多大师不会用手机,而传承人要养活自己,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就要打造集“产学研售秀”一体的非遗新经济链条。比如对于紫砂这些非遗来说不用愁,但对剪纸这些就很难,这样的平台能够提供帮助。通过互联网,可使非遗和亿万用户的生活产生关联。

  与会者还倡导“非遗进校园”,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当前主流的教育体系和架构之内,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机制性生命力,通过对非遗人才的培养、开展非遗传承研培工作,不仅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队伍的发展壮大,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会议现场宣布成立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江苏中心、安徽中心,并向江苏中心、安徽中心授牌。同时,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与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搭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合力打造中国非遗大数据产品、共同编印《中国非遗》专辑、联合举办2020第三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

  据悉,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6月15日批准成立。中心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以“宣传、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

  中心主办的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是国内首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春节联欢晚会,2018年以来已举办2届,分别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播出。目前2020年第三届非遗春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新闻热点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江苏中心揭牌:打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