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撒拉之乡盛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来源: 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0-22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黄河之滨、积石山下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在这片方圆2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约16万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休戚与共、亲如一家,绘就了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独具魅力的人文画卷。

  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循化县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联席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创建体系。同时,循化县委、县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推进全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2004年循化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循化县又荣获“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韩兴斌等7名同志分别获得历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8年全县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性整体脱贫少数民族自治县。

  凝心聚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循化县按照“三年强基础、五年创先进”的目标,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工程,全面落实领导协调、宣传教育、共创共建、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事迹,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矛盾纠纷排查月”等活动,开展了“民族团结杯”青年歌手大赛、“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等活动。在国家民委主管的《民族画报》上刊发了全国第一家县级专刊,与周边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签订了《共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界睦邻友好县框架协议书》,编辑出版了《盛开在黄河岸边的民族团结之花》《循化“许乎”文化民间记忆》等系列书籍和《喜饶嘉措——永远的大师》《许乎》《交融的色彩》等专题片。

  循化县依托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举办了第十世班禅大师纪念活动、喜饶嘉措大师爱国主义思想研讨会,在海东市3个县区举办了“十世班禅、喜饶嘉措大师爱国爱教事迹巡展”。在重大节日、学习教育等活动期间,组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赴第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喜饶嘉措大师故居、红光清真寺开展了爱党爱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面对创建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循化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工作重点,确保了“十一进”宣传工作的全覆盖和90%以上的达标率。各创建单位不断拓展创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了各具特色的20个市县级示范点,先后有11个集体和22名个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奖励,23个模范集体和53名模范个人受到县级表彰。挂牌命名市级“先进单位”68家、县级“先进单位”407家,创建县级“五星级文明户”9011户,同时开展了“平安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小庭院”等评选挂牌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注重民生——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循化县紧紧围绕“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抢抓西部大开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咬定“两不愁三保障”和“两个确保”目标,聚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决战脱贫攻坚,统筹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使5396户21822名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

  拉面经济是循化县的一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县从事拉面经营的人员有4万余人,约占农牧民人口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致富经济”,对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主导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循化的拉面人已在国内外200个大中城市开了拉面店,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年人均收入5万元。拉面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闯了路子、换了脑子、创了牌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成为了群众勤劳创业、脱贫致富的重头戏。

  循化县充分发挥国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殊扶持政策效益,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39亿元。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城乡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29405户城乡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移风易俗——让黄河岸边劲吹文明新风

  针对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循化县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有效遏制了“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2018年以来,循化县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叠加宣传、强化督察等方式,打出移风易俗组合拳,掀起全民参与“婚事新办、喜事俭办、丧事简办、好事多办”的“清风”行动。据初步统计,以婚丧嫁娶为主的移风易俗为全县各族群众减轻经济负担2亿元。

  循化县白庄镇乙日亥村在杭州市经营拉面馆的韩乙布拉亥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们正在为父亲的丧事发愁,村理事会成员亲自来家里做思想动员工作,要我们丧事新办,并签订了协议书,也为我们减轻了负担。如今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倡议,为移风易俗带个好头”。

  如今,循化县的移风易俗活动深刻改变着干部群众的生活理念、消费理念,有效改变了困扰多年的婚丧嫁娶费用居高不下的局面,贫困家庭因此告别了“一个媳妇半边天”“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落后时代,卸下了长期压在心头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包袱,大家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的共识正在逐步形成,黄河岸边劲吹文明新风。

  “许乎”文化——架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自800年前撒拉族先祖迁入循化这片神奇的土地后,原住民族藏族和迁入者撒拉族之间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开发建设着这片黄河臂弯中的美丽家园。在长期的守望相助中,两个民族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许乎”文化。

  “许乎”,藏语意为朋友、世交之意(撒拉语为“达尼西”)。一个撒拉族人和一个藏族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交往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转而形成了两个家庭、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两个“许乎”家庭在相互交换物品和提供帮助中关系更加紧密,甚至达到亲如兄弟的程度,每逢对方的重大民族节日,双方都要互相走动送上祝福……这种友谊可以绵延至两个家族的三四代甚至更长,而且这种友谊也延伸至循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时至今日,这种独特的“许乎”文化仍然在循化地区各民族之间广为传承。

  每到农闲季节,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村庄之间的篮球友谊赛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比赛间隙,“许乎”之间的交流也在继续,携手共进的梦想也在继续……

  通过一系列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宣传教育、选树先进典型、打造各级示范点的基础上,循化县将继续以发展民族经济,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路子,进一步深化各族干部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筑牢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有精神家园。

    新闻热点

    航拍 | 第26届杨凌农高会开幕盛况

    资讯排行

    1. 乌镇时刻丨倪光南:互联网行业呼吁新变革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