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可以买东西,开心!”上周,周市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一名52岁智力残疾的阿姨平生第一次拿到了自己赚来的500元钱,高兴地跟身边人“炫耀”。周市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从肢体康复、心理辅导、辅助性就业等多方面帮助辖区残障人士,助其融入社会。
去年9月,周市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养老社会组织九如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托管周市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该组织从残障人士实际需求出发,对中心进行重新设计和装修,并合理划分出阳光大厅、康乐中心、智慧生活坊、阳光家园等多个功能室,为残障人士搭建起具备日间托养、康复训练、心理与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和日常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集工疗、娱疗、体疗、心疗、技疗等于一体的残疾人新型服务场所。
9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周市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看见10多名残障人士围坐在一间活动室,大家边聊天边为电脑键盘安装上简单的塑料零件,其乐融融。“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安装,但对部分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一开始还是很困难的。”中心负责人张敏告诉记者,为了将零件准确安装好,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反复指导残障人士,还要检查确认,将装错的部分修正。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家已能够相对准确、快速地安装好零件。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残障人士提供更多辅助性就业,周市镇相关部门以及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长期联系社会各界,征集合适的工作。“除安装键盘配件,一些爱心单位还会让我们做一些钢丝配件、手工毛线棉鞋制作等工件。”张敏说。除此以外,一些残障人士的手工作品还会参与爱心义卖。“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劳动所得,这让我们觉得自己终于有用了。”一位大爷说。
收入上的改变是直观的,肢体上的康复也是让人欣喜的。去年,该中心刚启用时,记者采访了一位指残疾的阿姨,当时她的手指蜷缩在一起,活动起来非常困难。在经过专家一年的康复训练指导后,她现在不仅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还学会了使用电脑,能够帮助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录入。“还有一些腿部、手臂等肢体残疾的服务对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中心康复师房湦笛告诉记者。
“残疾人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也非常重要。”房湦笛说,很多残障人士会有自卑、畏惧交流的心理,为此,中心在提供肢体康复服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心理引导,除了有心理康复师定期做诊疗和服务,还会通过音乐、游戏等课程和项目提升残障人士的心理能量,助其恢复自我价值感,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