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人数仍超出境游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14年11月,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事实上,检索历史数据便会发现,早在2004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便已突破1亿人次,达1.09亿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9%。2014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多于当年出境旅游的1.17亿人次。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入境旅游在人数上仍多于出境旅游,只是增速在下降。“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强调。
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的人数构成也值得关注。2014年,我国大陆入境旅游人数中,外国人增长0.27%,达2636万人次,香港同胞下降0.98%,澳门同胞下降0.48%,台湾同胞增长3.94%,在入境旅游人数前18个客源地中,有7个国家呈上升状态。“这表明外国游客在入境市场总量的比重稍有上升,入境市场的国际性略有提升。”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指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介绍,在同年1.17亿人次的出境旅游中,70%左右是前往港澳台,也就是说,前往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次为3500万左右。
此外,2014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56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意味着尽管入境旅游市场在人数上略降,但在外汇收入上增幅高达一成,是自2011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王兴斌指出,这表明入境游客人均花费增幅上升,入境旅游正在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转变。
入境游购物量在下降
在对三大旅游市场进行评价时,消费水平是除人数之外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首次出现40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2013年逆差进一步增大至769亿美元,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1649亿美元,入出相抵,旅游服务贸易差额为1079亿美元。对此,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系误导性说法,原因在于我国对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两项指标的统计不是同一个口径,不具有可比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的初步调查研究,我国的国际旅游支出中还包含留学费用及奢侈品消费;倘若将这些费用扣除,再与国际旅游收入相比,则不存在所谓巨额的旅游贸易逆差。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报告中专门指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旅游是指一国居民在另一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务、休闲、度假、朝圣、探亲访友等短期(1年及以下)旅行,或留学、就医期间(包含长期和短期)所消费的物品和购买的服务。除常见的出境或入境旅游者消费外,留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学费、食宿等花费以及在外短期工作人员的当地消费也属于国际服务贸易旅游项目统计范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撰文指出,很多国家在统计旅游外汇收入时的确包含了教育创汇部分。留学费用是除购物、博彩之外最重要的逆差来源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出境旅游人均消费额居全球前列,外国人入境中国的购物量确实有所降低。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指出,事实上,很多外国朋友非常喜欢中国制造的产品,例如电子、服装、家电等,但是,同样的产品,在中国买甚至比在国外要贵。这也造成了许多来华外国人不愿在中国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