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深度 >

这2个邻国GDP增长都超过7%,为何仍无法取代世界工厂?

来源: 海外探客 发布时间:2019-01-04

见到鹬蚌相争,想当渔翁的很多。尤其是2个邻国,都惦记从中获利。

鉴于美国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由于白宫挑起的经贸纠纷而出口受阻,印度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要供应商。除此之外,莫迪还直接出手打击美国供应链上的生产者。新德里决定保护国内的7000多万小型和微型零售商,或采取措施限制美国大型电商的“价格垄断”,甚至考虑禁止其销售一些独家产品。

但英媒泼了冷水:新德里方面以及不少印度出口商看到了美国商品因关税而留下的空缺,想推动对华出口,卖出更多的大米、牛奶和糖,如今两国已经签署了关于鱼油和菜籽粕的协议,下一步可能是水果和蔬菜。不过,印度还需要提升服务意识以及竞争力。从软体上来讲,印度与竞争对手相距甚远。

从积极方面看,印度在2018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超过7%,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到2024年,印度还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正在形成。到2030年,印度GDP或将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不过拉回到现实,如今的印度人均GDP还不如非洲,20%的人口还是文盲。这就意味着培养熟练工人的成本远远高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基础教育连6年都不能保证、人口素质依然较低的情况下,外资很难生根。目前看来“印度制造战略”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最近一年,越南方面尝到了大国博弈客观上带来的一点甜头。从2018年3月起,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一些西方跨国公司都把部分工厂转移到越南,出口额达到数千亿美元,解决了就业问题,带来了不少收入,还让越南的GDP增长率超过7%。

越南不仅仅满足于在纺织品、服装鞋袜、初级电子品、汽车组装等6个辅助工业领域为别国代工的角色,想发展自主的工业体系,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向中上游移动。2018年11月,越方提出“越南货征服越南人”的口号,决定加速引进“高新技术”和“基础技术”,从低附加值技术领域实现跃升,不仅仅成为代工工厂,还要跟上“工业4.0”的脚步。为此越南计划用4年时间培育400家具备国际水准、能够从事深加工的企业。

而越南最大的“硬伤”在于国产化率太低。汽车工业品的国产化率最高不超过20%,鞋类只有30%。还有一个困难是,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把越南当成遏制大国的棋子,却不愿对越南进行有益的技术转移。举例来说,越南在2013年就恳求日本进行“技术转让”,2014年两国结成“纵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安倍还把越南提升为ODA的“头等重要合作伙伴”。越南元首2018年1月访问日本时,将日本视为“长期和一流的合作伙伴”。越南制订的2020年至2030年“工业化战略”里明确把吸引日资当成优先项。日方则声称“越南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2017年日本企业在越南投资额超过90亿美元。“越日共同倡议”也已经到了第7期。问题在于,日本对越南的投资从来都是以本国利益为中心,所谓帮助越南加速工业化、推进基建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培训高级人才、改善投资环境等都是从日企的需要出发,背后隐藏的一个目的恐怕就是把越南当成备胎。

在越南急需进行技术输入的清单上,轻重工业、交通运输、家电产品、基础设建设等都在其中,5G网络尤其是重中之重。问题是,不要说日本现在没这个能力,即便是有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意愿。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竞争对手越少越好。对日本等国而言,越南乖乖地当廉价劳动力基地和商品输出市场才是最佳状态。想在全球供应链中凸显“越南制造”和“越南品牌”?恐怕门都没有。

美国作为西方集团的盟主,不会容忍“印度制造”和“越南制造”获得成功。白宫最忌讳的就是出现一个全产业链国家,谁往这个方向发展,谁就会受到美国的打压。探客认为,印度和越南其实与东方古国面对的是同一个壁垒。面对西方的遏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起来,3个国家总人口将近30亿,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尖端制造业的崛起并非引进技术那么简单,需要为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优良的条件——包括资金、稳定的局面、充足的人力资源、保护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环境等等。亚洲国家需要合作共赢,对抗西方的不确定性。单打独斗很难突围。现在比较可行的就是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核心,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只有如此才能获得集团冲锋的优势,终结西方统治全球近300年的秩序。(完)

 
THE END

    深度

    特朗普感叹美国“荒谬”政策留不住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