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传承千年书院文化(2)
先贤书院 报功祠 明代建筑,近代维修,亦称先贤祠、三贤祠,最初祀李渤,后祀历代有功于书院的仁人志士。现为书院史陈列室,重点陈列版面有一版、四版、五版、六版、七版。 一版:白鹿洞四面环山,中间低凹,俯视似洞。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李渤及其兄李涉于此隐居读书。渤驯养一头白鹿,能听人使唤,常替主人去附近办事购物,当地居民以为神鹿,故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李渤隐居处也被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自此以后,白鹿洞作为一所“大学”而担负起了教育的重任,北宋时,开始称为白鹿洞书院。以后,书院虽历经元、明、清几朝,有九兴九废之说,但一直是全国享有盛名的书院,特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兴复,使白鹿洞书院成为以后七百余年封建教育的典范。白鹿洞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正式停办,清宣统二年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版:书院在明代有过几个办学高潮,最盛时期数弘治年间,房屋校舍达360余间,楼台亭阁24座,在读生员527人(枕流桥头摩崖石刻有载)。元代兵火甚多,文物资料荡然无存,世人大都认为元人只是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其实元代成吉思汗灭宋时,有三种人是不杀的,一是手艺人,一是医生,再就是读书人。作为教书育人的白鹿洞书院应该是得到保护有所发展的。白鹿洞书院自宋至清保留了50余处摩崖石刻,其中珍品有朱熹手书的“白鹿洞、钓台、枕流”等等。 五版:清代学生试卷,白鹿洞书院在1992年征集到两份清光绪年间的学生试卷,我们知道,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后世沿袭。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此份试卷乃系先生布置的当堂作业,相当于现在的课堂作业,在试卷上加盖了书院红色方印和兰色条印,并注明了考试的等次和名次,然后按成绩的好坏发给膏火银两,也可以说是现在大学里面的奖学金。膏火指学校的一切费用(如灯油费、伙食费、学费、每月伙食加餐费),当时在校读书每月考试都得杀猪给学生吃,不收钱。 六版:庐山申报世界遗产照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1996年5月到庐山考察,第一站就是白鹿洞书院,并且住在白鹿洞书院延宾馆,书院幽雅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打动了每位官员,他们连声不断地“OK”,白鹿洞书院的表现,为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争取了关键的一票。
七版:经费、学田。书院办学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民办;二是官办;三是民办官助;四是官办民助。白鹿洞书院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民办官助或官办民助的时间长些,所以在学员办学经费上有时是地方政府拨钱或是直接划田地与书院,有时是地方士绅购田捐给书院,然后书院靠田地出租获取办学经费。为什么政府或绅士们较少捐钱呢?正所谓“持钱买水,不如掘井取水”。学田租钱才是书院长远发展的经济保障。书院学田记中说“院有田,则士集,院无田,则士难集,院随以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