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概念传闻致股民逃窜 周五千亿资金出逃堪比去年股灾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莲花财经
本周五(5月6日),原本寂静的A股市场,被丢入一颗“烟雾弹”,引得股民四处逃窜,股价纷纷跳水...
当日上午,一则中概股回归国内借壳、重组、IPO可能受限的消息开始传播,壳资源概念股最先“中枪”倒下,其他题材股也纷纷躺枪,从而引发股指的一波波杀跌。盘后数据显示,当日有上千亿资金出逃,出逃规模堪比去年股灾。当日跌幅榜靠前的股票大部分都是壳股:
资料图
受中概股回归暂缓消息影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股价也纷纷跌落,其中不乏像360、欢聚时代、当当、陌陌、人人、聚美优品等正在私有化的公司。陌陌盘中一度暴跌超过15%以上,最终以跌6.36%收盘。此外,欢聚时代跌5.65%,中国信息技术跌6.67%,当当网跌6.96%。
资料图
“壳概念股”当头一棒
昨日(5月6日)收盘后,证监会回应了中概股回归暂缓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已经注意到相关舆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近三年已经有在国外上市的5家红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在A股上市,市场上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类企业回归A股有较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该高度关注,证监会注意到市场相关反应,目前证监会正针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市场“炒壳”的风气较重,导致垃圾股股价飞涨,而优质蓝筹股却少有资金关注。有分析认为,控制中概股回归A股,可以化解扩容压力,同时打压一下“炒壳”、炒“垃圾股”的现象,净化投资市场空气,本意是呵护市场的举措。
有私募基金经理直言:中概股回归目前情势看百害无一利。本来圈老美的钱,税收,就业等实体经济都在国内,总大大好过回来圈老中的钱,其他又不变。中概股H股全部回来,得2到3万亿市值承接,风雨飘摇下,固本为大,此时一小撮利益方却大肆回归来发国难财,管理层警觉问题之大,出手管控,本是利好,却被误解为大利空。
另有观点认为,A股市场历来“炒壳”风气较重,如果“一刀切”限制借壳乃至并购重组,可能会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属于负面作用较大的“休克疗法”,且对长远的市场发展作用有限。据财新报道,多位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不会“一刀砍齐”,“不鼓励借壳并不意味着不能借壳,可能会针对中概股出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回归后必须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才允许借壳,或者是分行业区别对待,不鼓励非实体经济的企业回归。”另有券商研究人士称,对于私有化价格溢价率较高,和最近几年没有盈利记[-1.89%]录的中概股来说,其私有化进程可能会终止,或者会下调私有化价格。
超30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
自去年以来,中概股私有化就成为了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也让A股的“壳资源”享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甜蜜时光。
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是首个从美股退市、通过借壳七喜控股[-6.83% 资金 研报]再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而江南春本人的财富也经由A股市场的重估获得了333.7%的增长。
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在回归A股之前,市值不到200亿人民币;通过借壳世纪游轮[-3.11% 资金研报],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人民币。
这种财富效应,引得包括周鸿祎旗下的奇虎360、陈欧的聚美优品、唐岩的陌陌、 张朝阳的搜狐、徐航旗下的迈瑞医疗等公司纷纷启动了回A征程。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开始,截至目前,超过30家中国公司宣布私有化,这一数据超过了过去4年的总和。以下为启动私有化的中概股详细名单:
资料图
中概股“回家”将受阻?
利用境内外市场之间的价差,通过改变上市地点的方式来提升市值,是大多数中概股不惜成本退出海外市场,回归A股的重要动力。
而借壳则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首选方式。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借壳,中概股排队时间至少需要2-3年,而重组借壳审批只需要2-3月即可,借壳+再融资同步完成,只要现行重大资产重组政策和审批时间不改变,理性的选择还是借壳。也就是说,为了更快实现A股上市,壳资源的争夺就变得异常激烈。
于是乎,“壳资源”成为了A股的香馍馍,一些默默无闻的空壳公司,一旦被借壳成功,就如同凤姐变成林志玲,身价瞬间就能暴涨。
今年以来,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浅,已经让中概股回归A股之路受阻。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如果暂缓中概股“回家”,则意味着中概股回归已无捷径可走,只剩备选方案可用。
“如果借壳、重组、IPO都限制的话,就只能挂牌新三板和去港股,或者暂时不上市。”一位券商的投行人士说。
针对昨日A股相关壳标的概念股的表现,前述券商投行人士称,“A股壳资源中期看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壳价值存在的核心原因是A股还不够市场化,上市退市都不容易。但是对具体壳的影响,恐怕要等到更细的规则指引出来才能判断。”
壳概念股炒作或慢慢降温
国内A股市场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中,中概股也是当下各种重量级资产并购重组的缩影。有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就有13家公司披露百亿级别的重组方案,交易总价值高达近2400亿元。
有分析认为,中概股为代表的这波大回归,尤其数百亿市值的回归,有着金融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烙印,也是下半年重组的重要线索。但是,在壳资源疯狂炒作、中概股资产数百亿重估的背后,对应的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无法达到预期业绩,这对A股可能又是一个重创,而这个结果要在2年或3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对监管层而言,对中概股回归重新研究分析,算是长远考虑。不过,对正在回归的中概股、以及各种A股壳概念而言,高温可能要降一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