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辉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农民眼里的十二五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5-11-23

  农民眼里的十二五

  手头有钱了,更有奔头了

    王虎夫妇在温室大棚里育苗。本报记者张革文 

  本报记者张革文通讯员刘蓉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走进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上,不时有装满蔬菜的农运车驶过。

  在村民王虎的日光温室里,头茬辣椒已经卖完,二茬西红柿苗已有半尺多高。说起“十二五”期间他家的变化,王虎不假思索地说:“有钱花了,日子也好过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改善了。”

  今年42岁的王虎,家里有14亩地,2011年以前,一直种植制种玉米和洋葱。王虎说:“过去,碰上好行情,能赚七万八万的,遇上行情不好的年份,就入不敷出。到了春种时,还要到银行贷款,手头一直是紧巴巴的。”

  如今这一切都变了,在他看来,是肃州区如火如荼发展的现代农业让他捧上了“金饭碗”。

  2011年,肃州区政府引导鼓励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每座日光温室补助8000元。王虎和村里一些有眼光的农民积极响应,率先种起了大棚。当年,王虎家的两座温棚收入4万多元。如今,六分村非耕地农业产业园里的日光温室发展到了800多座。王虎家的日光温室也由两座发展到8座,每年的收入都有十五六万元。

  如今,六分村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已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王虎介绍,现在,他靠种植日光温室,买了汽车,还在酒泉市区买了一套102平方米的房子,把父母和孩子搬到了城里,让孩子在城里读书。

  最让王虎感慨的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民生投入的加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肃州区农村基本实现。王虎高兴地说:“政府现在对农民是越来越关心了,我70多岁的父母每月都能领上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全家人看病也能报销。去年,老父亲在市医院住院,2000多元的花销,在新农合报销了1000多元。现在的日子,不但好过了,还让我们农民的心里更踏实了。”

  如今的日子笑着过

  本报记者刘兴元

  “我们现在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连做梦的时候都笑着呢。”提起这些年的变化,闫学仕赞不绝口。

  今年53岁的闫学仕,是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高岸子村的农民,养了15年的羊,人称“放羊倌”。他家原有5间土坯房,多年没有翻修。平日里,老两口都是在离家30多公里的放牧点上的茅草房里居住。

  高岸子村紧邻金昌市区,一条贯穿南北的马路将城乡分隔得十分明显:一边是繁华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华丽的灯火;另一边是零乱的村庄、破旧的土房、遍地的垃圾。

  闫学仕也曾盼望过,什么时候能和城里人一样住进楼房,这辈子也算值了!

  闫学仕盼望的,正是政府努力在干的。“十二五”期间,国家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2012年下半年起,金川区统一规划,开工建设“天庆家园高岸子新村”。2014

  年9月,和城市社区相媲美的农民新村正式建成,75栋造型别致的新楼房拔地而起,高岸子村和邻近村的2500多名农户只掏了成本价就搬进了新居,实现了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居民。

  “刚住上楼房时还不太习惯,半夜里醒来一恍惚,还以为是在城里的亲戚家住着哩!”闫学仕笑着对记者说。老闫告诉记者,这些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养羊户,镇上除了无偿划拨土地修建养殖区外,还给予贴息贷款扶持,连羊只的防疫针也是免费打的。

  “这几年,我每年养羊800多只,能收入10万元左右。为了方便上牧场,去年我花了12万元买了一辆越野车。”闫学仕说,“现在政策活了,大伙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养牛的、开饭馆的、搞建筑的、跑运输的、修汽车的,什么赚钱干什么,一年挣个几十万元也不是稀罕事。”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