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齐兴福
往年一入冬,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南丰乡黑山村就进入农闲时节。而近年来,许多村里人却闲不下来。
早上7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接着回家照顾老人孩子——这样忙碌的日子,村民武兴喜和妻子王燕已经过了两年多。忙归忙,夫妇俩的心里是美滋滋的。去年,他们还买了一辆小轿车。开着“小车”上下班——这样的“待遇”要搁在几年前,武兴喜想都不敢想。他说,这一切得益于村里乡村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黑山村位于民乐县南部,距离扁都口只有7公里。扁都口是祁连山中段一处贯通南北的险关要隘,这里雪峰雄峙,油菜飘香,是民乐县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旅游风景区。
“公路边上停满了车,山坡上扎满了帐篷,就连外国人也开着房车来了……”看到的这一幕,土生土长的黑山村人武继德,于2011年毅然将自己在兰州经营良好的3家超市转让出去,揣着80多万元现金回到了黑山村,决定借助旅游靠山“吃”山。经过一番考察,武继德在黑山村投资建厂,以当地优质的小麦、青稞、玉米、菜籽油为原料,采用传统的“老面发酵”方式,开发加工各类中式面点。
2013年初,武继德的公司正式投产,产品名称注册为“乡村里的馍馍”。仅仅几个月,“乡村里的馍馍”就在张掖市打开了销路。如今,馍馍的品种已达25个,公司的员工也增至40多人。“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超过700万元。”武继德喜滋滋地说。
这几年,在南丰乡,靠着旅游“吃饱饭”的不止武继德一个。炒面庄村民任忠开发了食用菌采摘观光园,旅游旺季时,每天营业额达数千元;韩喜武借助当地的祁连玉矿资源,专门开发玉器旅游产品;任维宽开起了“农家乐”……很多农民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
鼠标轻轻点苹果销四方
本报记者周者军
11月20日,记者来到礼县盐官镇新合村良源果业合作社,负责人康永良和几名年轻人正在电脑前与客户交谈、接单,院子的大棚里,十多位村民忙着选果、装箱、过秤、贴单、装车。
“这些天平均每天有500箱苹果要发出去,大家忙得有时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你看这些包裹,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哪儿的客户都有,我们礼县苹果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说起在网上卖苹果的事,康永良满脸兴奋。
当记者问起“十二五”期间,感觉变化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时,康永良不加思索地说:“还用说吗?咱农民也搭上了‘互联网+’的时代快车,足不出户,就能把几百万吨的苹果卖出去。”
今年48岁的康永良是土生土长的新合村人,种销苹果几十年。过去,每到苹果采摘季节,他便到西汉水两岸的盐官、永兴、祁山等乡镇收购苹果,然后转卖给外地来的大客户,或运到天水、宝鸡、兰州等城市去出售,辛苦不说,也挣不了多少钱。
2014年初,康永良的儿子康维起复员回家,打算在网上卖苹果,康永良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很快注册了“礼县苹果店”。
自从去年8月5日,网店有了第一笔50多元的订单后,网店苹果的销量开始节节攀升。到现在,“礼县苹果店”网上累计交易订单46万件,交易额超过2800万元。
康永良告诉记者,为了创建“从田间到舌尖”的网商销售模式,今年合作社投资新建了电子商务示范苹果园100亩,安装了8个摄像头,对果园进行24小时实景展示,在网店设有全程监控视频链接,让顾客能清晰地看到果园实景,极大地增加了成交率。
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开办网店,把山货销售到了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