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艺术 >

白墙黑瓦 清清爽爽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9-09-10

核心提示:“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凝结着思念与牵绊的故乡。而老家的模样,则是牵动这份记忆的全部具象。当林立的高楼、冰冷的钢筋水泥逐渐替代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最能唤起那缕乡愁的,或许就数那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民居了。”当得知老家的农房可以翻建,长期在上海工作居住的陆小刚决定回家把房子建起来,用他的话说,退休后可以“落叶归根”。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凝结着思念与牵绊的故乡。而老家的模样,则是牵动这份记忆的全部具象。当林立的高楼、冰冷的钢筋水泥逐渐替代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最能唤起那缕乡愁的,或许就数那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民居了。”当得知老家的农房可以翻建,长期在上海工作居住的陆小刚决定回家把房子建起来,用他的话说,退休后可以“落叶归根”。

我市2012年启动农村房屋翻建工作,越来越多被列入保留村庄的农房开始翻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房翻建工作,把规范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去年,市委书记杜小刚专门在两份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无论从美丽昆山来讲,还是百姓获得感来讲,这一轮农房翻建工作、美丽村庄建设都可能是近几十年来百姓最重要的事,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昆山形象,区镇主要领导务必提高责任心,做实做细,不负信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旭东也专门就农房翻建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区镇、村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要因村施策,一户一案,将此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将“高度关注、及时解决农房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列为“一号议案”,全力推进全市农房翻建工作,让昆山的乡村乡愁更浓,让昆山的农村居民笑容更甜。

规划引领

保留乡村原有风貌

“青石幽曲径,袅袅炊烟升。流水畔人家,风情醉田园……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内心最深藏的记忆吧。”初秋时分,走在千灯镇歇马桥村的石板街上,看着眼前的粉墙黛瓦勾勒出的 “水墨画”,70岁的退休老人管耀明无限感慨。

歇马桥村,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歇马而得名,是昆山首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也是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近年来,歇马桥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过程中,以“新旧交融、重塑风貌”为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古村保护与旅游设施更新整治,逐步形成了粉墙黛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特别是2015年起,按照统一房型图纸、统一外观色彩、统一宅基地面积、统一房屋高度、统一管理验收要求,歇马桥村启动农房翻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房翻建过程中,我市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市域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实用性乡村规划体系,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昆山乡村振兴。”市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在规划引领下,我市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村庄规划“回头看”,推动形成1个城市集中建设区、1个中心镇(千灯)、4个风景旅游镇(巴城、淀山湖、周庄、锦溪)、369个可翻建村庄的城乡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按照“一村一规划”,实现369个可翻建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不仅如此,为确保全市翻建后的农房既充分体现江南乡村特色,又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关部门还积极开展设计下乡工作,邀请多家知名设计单位,为农房翻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最终确定了首批11套参考房型,并编制成房型图册提供给各区镇推广。

文化传承

留住水乡美丽乡愁

走近锦溪镇朱浜村祝甸自然村,湖荡碧波荡漾,高耸的烟囱诉说着砖窑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经兴盛过砖瓦烧制产业,也面临圩田地貌破碎、生态肌理损害等问题。而如今,废弃的砖瓦厂变成了祝甸砖窑文化馆,文创集市和文创工艺品汇聚在这里,让这个村落愈加活色生香。

朱浜村村民陈经月告诉记者,由于祝甸砖窑文化馆的带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原来到城里安家落户的年轻人正在慢慢形成“回村潮”,全村120多户人家,大多数都已建或正翻建新楼房,“有些人家准备做成民宿,有些人家是给在城里工作的孩子回来住。”

“以乡村旅游的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翻建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翻建。”市农房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昆山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各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条件,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美丽镇村”建设和田园特色乡村建设力度,推动“美丽乡村”产生“美丽效应”。

“新房建好后,村里重新铺了路、造了景,感觉住在这里很幸福。” 淀山湖镇兴复村啧噢塘自然村村民唐取珍说。兴复村位于淀山湖镇西南,2016年1月启动农房翻建工作,计划2020年完成翻建。为了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兴复村在2016年5月开始实施啧噢塘“美丽村庄”提升工程,包括小游园、道路铺装、停车位、绿化景观、桥梁改造等建设项目。

据悉,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我市将按照城乡一体和“美好生活圈”的要求,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向农村农居延伸,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加强管理

实现内外和谐统一

距离东城大道两三百米的千灯镇石北村庄家台自然村,村民们的新房正在建造中。石北村党支部书记张善兴时不时地跑过去看建设进展以及建设规范情况。“虽然千灯镇引入了第三方管理服务团队参与现场管理,实行‘一村一监理’制度,确保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不过,只要有时间,我还是要来看看,督促村民们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新房,确保规划方案落实不走样。” 张善兴说。

农房翻建可以显著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房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实现内涵与外在的统一,才能突出乡村特色,保留乡土味道。2018年6月,我市出台《昆山市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可翻建农户的资格和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严控宅基地和房屋建筑面积,规范审批及建设管理流程,细化各部门、各区镇工作职责,统一全市农房建设的许可文件格式。同时,各区镇根据《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房屋建设实施细则。张浦镇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农村宅基地确权并颁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

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出台《昆山市农村房屋风貌管控管理规定(试行)》,明确我市农村房屋建筑风貌的具体要求,同时,确立具体的奖励和问责措施,对于符合风貌管控要求的村,市财政给予每户1万元的补助,力求通过奖惩杠杆,确保农房翻建风貌得到有效管控。为鼓励村民联建统建、按图按规建设,各区镇在坚持农民自建自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土地、财政的激励作用。张浦镇已形成连片组团翻建7个村19处,并建立了奖励机制。

我市还建立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区镇在农房建设中的职责,对应各自职责制定了年度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事项评价细则与区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此外,为进一步规范农房施工建设,保障质量安全,市住建局制定印发了《昆山市农民自建房屋施工质量安全指导意见(试行)》,编制完成了《农房建设构造参考图册》,各级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单位按照要求,加快制定落实确保农房翻建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工作机制,让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成为我市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的“时代标签”,让农村居民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文学艺术

    甘肃农民剪出《古丝绸之路全图》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