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百科 >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3)

来源: 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7-11-07
 三、用剑精绝:璏式佩剑法与佩剑文化

  在汉代的服饰中,深衣、短衣、褒衣、袚(bō,音剥)袍外面,都要系丝带和革带。丝带又称大带,其作用在于束腰,较宽;革带的作用在于把各种佩饰系在上面,较窄。西汉董仲舒在《春华秋露》中说:“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说苑·反质篇》说:“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可见,佩剑一般是系在身体的左边,使用时左手握住剑鞘,右手拔剑;也可以用左手迅速地将佩剑绕到身后,右手从身后拔剑。秦王遇刺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才把剑从鞘中抽出来的。

  说到汉代的佩剑,就不能不提到璏式佩剑法,也叫“贯璏佩剑法”。《说文解字》称:“璏,剑鼻玉也。从玉,彘声。”郭沫若先生说:“璏着于鞘,有类于鼻,孔复贯繸(suì,音遂),亦似穿牛鼻然,故谓之鼻也(图9)。”佩带玉具剑的时候,先用革带穿过璏孔,再将剑连同鞘一并系在腰间,革带两端用带钩勾住。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号铜车上佩长剑的御者,采用的就是璏式佩剑法(图10)。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9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10

  据著名历史学家孙机研究考证后认为,我国古代的璏式佩剑法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后期,为世界首创。而西方则是在公元前5世纪才出现单附耳佩剑法,以后又出现了双附耳佩剑法,即在剑鞘的脊背上,安装一个或两个类似耳朵的部件,用于系剑。唐代以后,璏式佩剑法从我国西传至伊朗和希腊、罗马,而附耳佩剑法又从伊朗东传至我国和日本。这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值得称道的佳话。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古代的佩剑逐渐形成一种极其深厚的文化现象。围绕着佩剑产生了诸多礼仪,形成了不少理念,也演绎着许多故事。

  其一,以佩剑分尊卑。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佩剑在社会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后汉书·舆服志》说:“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曹功曹,无不佩剑”。但是,据《周礼》载,最初的佩剑也因身份等级不同,而长短轻重不一,即使士一阶层亦有三个等级:“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lüè,音略),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可见,从剑的长度、重量和装饰上,就可以区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为了表示至尊至贵,古代高级的佩剑上还有铭文。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句践剑,全长55.6厘米,剑格上镶嵌蓝色玻璃和绿松石,锋刃锐利,出土时光亮如新,剑身遍饰菱形暗纹,衬出八个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浅(句践)自乍用剑”。这件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充分显示了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其二,以佩剑为朋友。古代的许多王侯、侠客,甚至文人、骚客都是剑不离身的,剑成为他们终生的朋友和伴侣。孔子无论是周游列国还是在家乡讲学,身上都是佩剑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温明上,有一幅孔子的画像,他的左侧怀中系剑一把,还露出明显的剑格与剑柄。冯驩作为食客投奔孟尝君时,一贫如洗,但是却“犹有一剑耳”,而这把剑没有像样的剑鞘,只能用“蒯绳缠之”。他常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舆”,“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显然,剑成为他倾诉苦闷的朋友。孟尝君听说后,给了他鱼吃,给了他车坐。冯驩从此成了孟尝君最忠实的门徒。

  其三,以佩剑作礼物。古代的佩剑曾经作为国家的成人礼。《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九年四月己酉,王冠带剑。”《说文解字》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加冠”是一种成人的礼仪,而把“带剑”与此相连,表示人只有步入成年才有资格使用佩剑。古代的佩剑还经常作为赏赐的礼物。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顺,“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 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绶,玉具剑,佩刀……”第二年单于再次入朝,“礼赐如初”,皇帝又送给他一套玉具剑(见《汉书·匈奴传》)。可见,玉具剑当时是国家最为贵重的礼物之一。

  其四,以佩剑享荣誉。汉初的开国功臣萧何,曾经被恩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就是上殿觐见皇帝时可以佩剑穿鞋,而且不必趋身碎步行走。这是皇帝赐予功臣们的最高荣誉。这项特殊的礼遇后来发展成权臣的专享待遇,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晚期。前面说到的隽不疑求见暴胜之时,“门下欲使解剑”,而隽不疑却说:“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门吏赶快通告暴胜之,“胜之开阁延请”,“躧(xǐ,音徙)履起迎”,“登堂坐定”,畅谈“至昏夜”。后来暴胜之拜隽不疑为青州刺史(见《汉书·隽不疑传》)。

  海昏侯刘贺生前喜爱佩剑、使用佩剑、珍藏佩剑,为什么死后还要把这么多高等级的佩剑带入坟墓?这与汉代具有葬剑的传统密切相关。

  考古中发现,汉代时不仅在贵族大墓中,而且在中小型坟墓中也有铜剑、铁剑出土,当然其数量多少不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有的汉墓里根本找不到其他随葬物品,但却有一把剑放在死者身旁。这说明,佩剑是死者一生中唯一的、最重要的物品。1977年人们发现在第一代昌邑王、刘贺的父亲刘髆(bó,音薄)的墓葬中,有一把保存完好的玉具剑(图11,现入藏于山东省荷泽市巨野县博物馆),与刘贺墓中的玉具剑相仿。在海昏侯的墓园中,刘贺大墓的正北面是5号墓,开始怀疑是刘贺妻妾的墓室,但在棺椁中却意外发现一把玉具剑,由此而判定是刘贺之子的墓室。这说明,刘贺家族也有把剑作为随葬品习惯。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11

  按照汉代的墓葬习俗,墓中藏剑,显然具有镇妖、辟邪、驱鬼的作用。汉代人并不惧怕死亡,他们相信“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人死之后只要保存好魂魄,就可以顺利升天,到天堂里去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魂魄最怕被妖魔鬼怪吃掉。墓中放置一把镇墓的佩剑,便能防止任何侵扰,确保魂魄的太平。

  当然,葬剑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由于佩剑在死者生前是其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尊严,入殓时带在身边,以便升天后在天堂中继续证明生前的这一切。

  2017年11月7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中国古代发明》、《青铜十大冷门(李彦君)》、《马未都说收藏》、《考古2016·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人文百科

外媒记者体验湘绣制作 惊叹中国传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