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百科 >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来源: 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7-11-07

 作者:王金中

  佩剑,既是一种随身携带的短兵器,也是一种佩饰,在汉代具有不凡的地位。那时的帝王将相、文人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拥有一把佩剑为荣。刘贺当然也不例外,考古人员在海昏侯墓中发现了一批佩剑,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种类之全,都是世所罕见的。这些佩剑浓缩着时代的精华,全方位地折射出汉代的礼仪服饰、兵家利器、金属铸造、玉器雕琢、漆器加工、丧葬文化的许多特点,是我们认识汉代社会百态的窗口,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制剑精良:青铜铸剑与“百炼钢”锻剑

  在海昏侯刘贺大墓中,到底珍藏着多少把佩剑?对于一直关注着考古挖掘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盼望早日解开的迷团。早期报道称,在主棺板上方,出土了“3套金丝缠绕的玉具剑”;遗骸双侧有“2套金丝玉具剑”(图1)。后期的报道称,在西藏阁的武器库中还有“成捆出土的青铜剑”。最近,笔者从相关处了解到,清理后发现,这捆剑竟然有44把之多(图2)!这样算起来,海昏侯墓中珍藏的佩剑应该在49把以上。一座古墓中竟然出土这么多高等级的佩剑,这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是不多见的。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1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2

  海昏侯墓出土的佩剑,大多是用青铜铸造的,虽然埋在地下已有2000多年,锈迹斑斑,但清理后依然寒光闪耀,笔者拿起其中一件用手小试剑锋,锐利无比。考古资料证明,铸造青铜剑始于商代,普遍应用于西周,到春秋战国达到高峰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代。直到东汉以后,更加锋利的钢铁剑不断推广,又出现了铁制铠甲,青铜剑才逐渐退出战争舞台,结束了700多年鏖战沙场的历史。这就说明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青铜剑,处于历史上的高峰期,其铸造技术总体上达到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的青铜剑大体是由剑身、剑柄和剑鞘组成,各部位均有特定的名称,剑身前端突出的尖称为“锋”,中间凸起的棱称为“脊”,脊两旁从棱至刃的斜坡部分称为“从”或“面”,从两边的刃部称为“锷”,脊与两从合称为“腊”。剑柄上圆形或扁形的剑把称为“茎”,柄周凸起部称为“箍”,剑把与剑身之间的相隔处称为“格”,又称“卫”、“镡(xín)”、“珥(ě,音耳)”,茎末端的圆形部分称为“首”。剑鞘顶端的玉饰称为“珌(bì,音毖)”或“摽(biāo,音彪),中间穿带的玉饰称为“璏(zhì,音滞)”(图3)。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3

  剑作为古代的短兵器,其身双刃,端尖为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还可用于投击,应用十分广泛。千百年来,古战场上近战格斗,几乎处处都有剑光闪烁,即所谓“刀光剑影”也。

  从青铜器铸造的角度看,由于剑是打仗用的利器,关系到战争胜负、国家安危,因此对质量要求非常高,既要锋利,又要坚硬,还要有一定的韧性。这里的关键是冶炼青铜时科学选择原料配方,需要在铜料中加入一定分量的锡,成为铜合金。锡的含量少了,青铜剑太软,无法砍杀;锡的含量多了,青铜剑太硬,容易折断。总结古代青铜器制造工艺的《考工记》中明确记载:“金(即铜)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斧斤之齐(剂);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戈戟之齐(剂);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大刃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谓之削杀矢之齐(剂);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剂)。”这是古人所掌握的六种配方,用来制作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其中铸造青铜剑属于“大刃之齐(剂)”,要掌握好“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的配比。这样,就可以使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大大增强其使用的性能。

  历史记载,青铜剑的长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长。商周时期的青铜剑,剑长只有20至30厘米;到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剑的长度普遍达到50至60厘米;到战国晚期,青铜剑的长度在70厘米以上。特别是秦国的青铜剑更长一些,一般超过80厘米,最长的将近100厘米。荆轲刺秦王时,“图穷而匕首见”,用的是一种称为匕首的短剑,卷在地图中。而秦王佩带在身上的青铜剑,因为剑身太长,从剑鞘中一时拔不出来,只好“环柱而走”。侍卫见状大声喊:“王负剑!”意思是让秦王从背后抽剑。幸好秦王把青铜剑从后背拔出,斩杀了荆轲(见《史记·刺客列传》)。这就说明秦代的青铜剑确实很长,从剑鞘拔出来很不方便。相传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遂有天下”。汉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左右,三尺大约70厘米,也比较长。而海昏侯墓出土的49把佩剑,据笔者目测,长度大都在80—100厘米左右,与历史上的记载是吻合的。

  在海昏侯墓中的这批佩剑中,有一小部分属于钢铁剑,笔者观察它们刚出土时锈蚀比较严重。从春秋晚期开始,我国的炼铁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竖式炼铁炉。到了汉代,国家实行专营盐铁的政策,冶铁作坊技艺精进,使生铁得以大量生产,并运用于制造兵器。传说中的制剑大师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估计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锻剑技术,而不是青铜铸剑技术。因为铸剑要快于锻剑,不需要用三年时间。而楚王并不知道这个科学道理,结果因嫌时间太长,残忍地杀掉了莫邪。刘贺墓中的这批钢铁剑的金属成分如何?目前还没有进行鉴定。但与之同时代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把钢铁剑(图4),全长1米有余,经过有关专家进行金相检验,结果表明,这把剑是用块炼铁经过反复加热锻打制成的,其刃部经淬火处理,硬度极高,而脊部仍保持着较好的韧性,刚柔相济,砍、杀、刺得心应手。这表明汉代钢铁锻剑的制作工艺已相当高超。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

图4

  这种高超的制作工艺就是流行于西汉时期的“百炼钢”锻剑。据说锻造出来的钢铁剑,坚硬锋利,质地优良,在性能上全面超过青铜铸剑。不过,“百炼钢”并不是把钢铁原料放在炉子里反复冶炼上百次,而是指把块炼铁加热后反复折叠锻打。折叠锻打一次称为一湅(liàn,音炼)。湅字的本意是指把生丝煮熟,使之洁白柔软,这里借指通过加热锻打,把块炼铁中的一部分以碳为主的杂质去掉,而逐渐成为优质钢。所以,与其说是“百炼钢”锻剑,不如说是“百湅钢”锻剑。成语“百炼成钢”中的“炼”字,其准确的意思也是锻炼而不是冶炼。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百湅钢”锻剑也不能锻打一百湅,顶多三四十湅,因为锻打过度,脱碳过量,就失去了钢铁的硬度,进而丧失剑的基本功能。

人文百科

外媒记者体验湘绣制作 惊叹中国传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