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99A坦克不再神秘。网友们开始憧憬什么时候中国会有下一代坦克,下一代坦克的火力会达到什么水平。日前,99A坦克总设计师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到介于152/140/130口径的坦克炮存在适装性差的缺点,中国在下一代坦克的研制中不会考虑升级口径。目前中国在现有口径上通过应用新技术已经让炮口动能达到了1X MJ的水平,很快炮口动能将进一步提高到20MJ水平
这个20MJ是什么概念呢?目前的44倍120的炮口动能9MJ;55倍120的炮口动能13MJ;125的炮口动能11MJ左右;上世纪90年代研制的140炮的炮口动能则达到了18MJ。如果炮口动能达到了20MJ,那么坦克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穿透个1米的装甲跟玩一样。
传统火炮要想提高炮口动能,办法无非也就三条。增大口径、提高膛压、加长火炮身管。目前的主战坦克的发展基本已经到了一个物理尺寸的极限,因此继续发展传统火炮的潜力已经不太大了。如果未来四代坦克仍然需要大幅提高火炮威力的话,唯有另辟蹊径采用新概念火炮。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电磁炮的寿命和成本还无法达到坦克装甲车辆可以承受的地步,并且电磁炮发射所需的储能原件仍然十分巨大。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磁炮并不太可能成为坦克炮的首选,之前毛明总师所说的炮口动能接近20MJ的黑科技肯定不是电磁炮。
与传统固体发射药火炮相比,液体发射药具有装填密度大,膛压曲线平滑等优势。可以方便的实现在不增加火炮药室尺寸、火炮膛压极限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炮口动能。早在1992年美国就对M1A1坦克采用液体发射药方案进行过评估,液体发射药对于提高射速、提高威力、提高弹药携弹量等方面有利。不过液体发射药的发射过程需要火炮有极高的密封性,液体发射药燃烧控制的复杂性,并发射过程中存在的压力震荡问题是目前难以跨越的三大技术难题。另外将所有炮弹的液体发射药集中布置坦克内,重安全角度来说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我国在液体发射药火炮的研究基本与世界同步,对于其应用前景在于,液体发射药更加适应膛压在300MPa以下的大口径压制火炮,对于膛压高达500MPa以上的坦克炮,短期内应用的可能性不大。
与电磁炮和液体发射药火炮相比,电热化学炮是目前应用难度最低的一种火炮。电热化学炮是利用电极间的高压放电将工作介质变成等离子体状态,然后再将这些等离子状态下得工作介质引向发射药,两者的化学反应推动炮弹加速运动。2000年前后,美国和德国基于120毫米口径进行的电热化学炮都实现了20MJ的炮口动能。并且美国在2004年还进行了电热化学炮的系统集成试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低,并且该火炮还可以兼容普通120坦克炮弹。在此之后美国人的目标是用1MJ一下的电能将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提高40%。
对于我国来说,早在1993年便开始进行电热化学炮的研究。主要采用基于电容脉冲功率源及固体火药发射药的电热化学炮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在电热化学炮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且进行了坦克炮和舰炮方面的应用研究。
对于毛明院士提到的炮口动能接近20MJ的坦克炮,本炮霸认为是电热化学炮的可能性最高。电热化学炮相较于其他火炮目前应用难度最低,关键是可以兼容现有普通弹药。对于坦克来说,当有限的电力储能用完之后,普通的坦克弹药仍然能够对手喝一壶,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借用一个朋友的原创想象图,四代坦克不是光改一个布局就能够达成的。航母之于战列舰的突破在于火力控制范围呈几何级数增加。四代坦克之于三代坦克的突破也应该至少如此,大幅度提高炮口动能除了要满足穿甲威力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拉大坦克与坦克之间的交战距离,当四代坦克可以在三代坦克的射程之外对其进行有效击杀时,防护的难度也就不是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