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正改扩建西沙永兴岛机场将可起降大型运输机
4月中旬,“军报新媒体·西沙纪行”报道组和网友代表乘船来到西沙永兴岛参观,是网友和军报记者同步第一时间看西沙,军报客户端5月24日刊登了有关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海南省三沙市市长肖杰曾表示目前永兴机场的民用航班正在试航,永兴机场民航业务的相关配套设施如航站楼等已经初步建成,年内永兴机场的民用航班将有望正式通航。
而在这次“军报新媒体·西沙纪行”的相关报道中提到,目前军民合用的永兴岛机场正在改建扩建中。工程完工后,永兴岛机场将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能力。
以下为报道全文:
“西沙!西沙!”当茫茫大海上蓦地出现一片绿洲,甲板上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这是4月中旬一个烟雨迷蒙的早晨,“军报新媒体·西沙纪行”报道组和网友代表乘船来到西沙永兴岛。
遥想42年前,解放军报记者首次登上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西沙群岛采访。从此,军报的版面上,出现了这片常人难以涉足的遥远海岛。
云卷云舒,潮涨潮落。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西沙。我们的所见所闻,插上网络的翅膀,呈现在亿万网友的电脑荧屏、掌心终端。
军报新媒体看西沙,这是第一次;网友和军报记者同步第一时间看西沙,这是第一次。
伴随着海鸥的欢唱、海浪的潮声,“全景西沙”瞬间呈现在亿万网友的微信朋友圈——
西沙,问你离我有多近
守望和平蓝天、碧海、沙滩、椰树……
军报记者看西沙,看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次,看得最全面、最细致的,不是军报记者的眼睛,而是军报新媒体采访组携带的360度全景VR摄像机。
跨越时空,点击鼠标,“全景西沙·军网VR新体验”,一个全新的频道出现在中国军网。扫描二维码,点击分享键,西沙的将军林、老龙头、海洋馆……一幅幅海天全景环视照片,伴随着海鸥的欢唱、海浪的潮声,瞬间呈现在亿万网友的微信朋友圈。
一览无余,身临其境。从来没有的沉浸感,深深吸引了网友的眼球。网友们如此留言感慨:“此时此刻,天涯不再遥远,感觉我就在西沙,海风好像迎面吹来”“好真切,好像一伸手就能把西沙的海水掬在掌心”“没想到,西沙的海水竟然这么蓝,蓝得深邃、纯净、澄澈,蓝色竟然还有这么多种,淡蓝、翠蓝、深蓝、墨蓝……”
从在报纸上读文字、看照片畅想西沙,到在电脑上、手机上看VR感知西沙。这个变迁,和西沙的沧海桑田一样动人心魄。信息网络时代的西沙,前所未有地走近了每一个中国人。
走近!简单二字不寻常。在永兴岛“北京路”附近的西沙宾馆前,记者看到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距北京2680公里,距海口452公里,距三亚339公里”。这组数字所说的,就是西沙之“遥远”。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上怕七洲、下怕昆仑”,“七洲”指的就是西沙一带海域。海路迢迢,风高浪恶,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船舶葬身海底。“西沙不一般,能来西沙的人也不一般。”守岛官兵告诉记者,“永兴岛上现在主要生活着海军驻岛部队、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员、常住渔民、建筑工人,只偶尔有些零星访客。”
岛上一位渔民说,过去除了定期轮换驻守西沙的军人,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机会来到西沙,即便到了西沙,也只能登上永兴岛。直到2013年,西沙旅游线路开始对公众开放,游客才有机会乘船登陆鸭公、全富、银峪这几个岛屿。统计显示,西沙岛礁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两万人。迄今为止,总人数不超过5万人。
5万:13.67亿!可想而知,踏访西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遇。如今,近7亿中国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和军报记者一起真真切切看西沙。难怪,网友代表刘伦自从登岛,就用手机拍个不停,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发观感。他告诉记者:“对西沙的认识,最初来自于《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那首歌,西沙仿佛一个美丽斑斓而又神秘遥远的梦,只能神往。没想到,这一次跟随军报新媒体,不但让我梦想成真,也替很多朋友圆了一个西沙梦!”
梦想,在信息网络时代成真。2006年,永兴岛开通移动通信。2008年,偏远的中建岛也能打手机了。如今,3G信号已经覆盖我军驻守的南沙所有岛礁。2012年,西沙守岛部队营区接通了军内网。从此,守岛官兵可以和全军战友一起,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获得信息、交流思想,天涯变咫尺。
虽说网络是虚拟世界,西沙之梦却很坚实。在永兴岛的一侧,记者与网友们看到了改建扩建中的机场。西沙水警区领导介绍说,这个机场是军民合用,工程完工后,大型客机和运输机就可以在永兴岛起降了。
西沙,确实不再遥远。在西沙军民眼中,那伸向远方的机场跑道,恰似祖国温暖的手臂,把西沙抱在怀里,把南海抱在怀里……
自从记者上岛采访,西沙官兵的家人们就成了军报新媒体的忠实粉丝——
西沙,问你和我有多亲
有人说,美丽是西沙的名片。那么,名片的背面写的是什么呢?
正午过后,骄阳似火,记者、网友代表与守岛战士一起在西沙石岛“老龙头”站岗巡逻。海风裹着细沙,吹得人睁不开眼,打在脸上一阵刺疼。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T恤衫,身上黏糊糊、湿漉漉的。
一名岛上的哨兵说,西沙属亚热带气候,风和日丽的日子不多,每年平均有20多次台风路过,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白天酷热,紫外线强烈,官兵们一年到头都穿着长袖迷彩作训服。记者看到,官兵领口、腋下是一片片白色的汗碱。
官兵驻守西沙的艰辛感动了亿万网友。“过去只知西沙美,如今才知守岛苦。”网友薛飞的一句感慨,让军报新媒体各平台留言瞬间刷屏:“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我们的国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就是要走进军营,到天涯海角去!”
记者把手机上网友的这些留言,拿给驻岛高炮连指导员熊犇看。熊指导员笑着说:“我们这点小辛苦算啥?守岛前辈们那才叫苦。那时,补给船每月来一次,只有船刚到的那两天才有新鲜蔬菜吃。官兵休假和归队,要是遇到寒潮或台风船只不能开航,会拖上两三个月甚至更长。一次,有个老兵休假结束买个鸭仔准备带上岛,一路辗转,等最后上岛时,鸭子都能下蛋了。”
“有些事情啊,你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是拍不到的!”四级军士长刘英奇至今记得,2006年那次寒潮一直持续到年底,补给船不能靠岸,官兵先是把海带、粉丝、腐竹、南瓜这“西沙四大名菜”吃完。接着,罐头吃没了,面粉吃没了,甚至盐也吃没了。
“打住!打住!”四级军士长穆志凯赶紧接茬说,“没听记者说吗?家里人正在手机上看着我们呢,应该给家人多说点高兴的事儿。现在好多了,补给船除了琼沙3号,还新增了三沙1号,补给频率大大增加,平均一周就有一班,饭桌上每餐都能看到绿色,营房配上了空调,电视能收到上百个频道……”
确实,自从记者上岛采访,西沙官兵的家人们就成了军报新媒体的忠实粉丝。惦念官兵的亲人们,从手机上看到了官兵的日常生活,也和网友们聊起了他们所知道的西沙。中士何忠礼的家人在留言中讲了一段趣事:“岛上没有汽车,他都习惯了在马路中间走,回家探亲见了汽车都不知道避让。”雨水班老班长关延国的妻子说,西沙雨水班是专门收集雨水的,把雨水净化后当饮水。对雨水班战士而言,雷声就是号令。一年,关延国回家探亲,半夜突然雷声大作,他像在岛上一样,一跃而起。妻子大惊:“想吓死人啊!”
西沙官兵的家人讲述的西沙散发着浓浓的乡情,说的是官兵的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已经很难分辨。那些天,守岛官兵的故事通过军报新媒体迅速传播。一名网友在数个流泪的“表情符”后留言:“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去做一些不可替代的事。西沙守岛官兵你们辛苦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你们的故事永不磨灭!”
神奇的网络,不仅拉近了一颗颗情系西沙的心,也让远隔千里的西沙退伍老兵,依然心连心。记者在岛上得知,海军首批编配到西沙部队的女兵,守岛5年后退伍。其中,一个名叫蔡秀娟的退伍女兵特别想和当年共同守岛的姐妹们恢复联系。于是,记者在军网微信发文,最终在全国网友的帮助下,为她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女兵班战友。蔡秀娟激动地说:“感谢军报新媒体和全国网友,这次‘寻亲’让我感觉和西沙更亲了,和南海更亲了。今生有机会,真想和守岛的姐妹们回西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