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右)和陈冬在任务节点顺利完成后相互握手/新华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10月19日讯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消息,神舟十一号飞船19日凌晨5点左右将与天宫二号在中国上空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截至18日下午,神十一号飞船已经进行了4次轨道调整,航天员状态良好,已顺利度过失重适应期。
综合新华社、凤凰网、解放日报报道:截至18日下午,地面支持人员与两名航天员进行了两次医监通话。“从生理数据和自身反应来看,两名航天员已经顺利度过失重适应期。”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吴斌说。飞船发射入轨以来,两名航天员先后完成了手控指令发送、返回舱舱门开启、服装更换、医学检查等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进食及睡眠一切正常,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神舟5次变轨追天宫
同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介绍,神十一号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已经进行了4次轨道控制。在交会对接前,还将根据情况进行第5次轨道修正。“神十一飞船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时候,恰好在中国上空。”孙军说。在此之前,天宫二号已经抵达距地面393公里的预定轨道上,调整好了对接姿态,等待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到来。
据悉,两航天器将在相距约150米正式启动对接,届时运行速度将达子弹速度的8倍,能否实现超高难度“握手”,航天员能否顺利进入天宫二号,最关键的就在于对接机构。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拉近到对接框接触的位置后,将启动飞船的对接锁主动工作,与天宫二号的对接锁配合,共同完成对接锁的锁紧。在锁紧的过程中,安装在飞船的对接框面的密封圈被压紧,与天宫的对接框面紧密配合,形成密封的连接通道,完成密封工作。
T型密封圈24对接锁护航
据透露,神舟十一号上的密封圈为“T”型结构。上海航天主管密封圈的设计师杨国栋说,密封圈的技术攻关花了六年时间。这种造型可以确保密封圈在空间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动脱落;橡胶不会因为恶劣的空间环境的作用而失效;也不会因为恶劣空间温度环境的持续作用而从安装框里脱落。“只有保证密封舱100%的密封性,航天员才是安全的。”
神舟十一号对接机构主任设计师姚建介绍,在对接机构的故障模式的设置中,有14项可以让航天员通过指令面板参加故障处理,而唯有捕获锁解锁一项需要航天员手动操作。在对接机构中有3对这样的捕获锁解锁按钮。
为方便航天员寻找着力点,手动解锁按钮的外形设计是球形的。姚建说,为了便于航天员操作,还多次与航天员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对接机构的12对(24把)对接锁必须能够顺利解锁分离。设计人员在地面进行了1000多次解锁试验,但为万无一失,还是採用了冗馀设计,即使两个飞行器无法实现正常分离,还可由地面操作发送指令,引爆对接锁上的火工品,确保安全分离。
三大“法眼”助精准对接
据人民日报报道: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空间交会对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关键一步。两个飞行器要在393公里高度的轨道,并保持着比子弹速度快8倍的高速毫釐不差地对接在一起,难度系数极大。为此,有“三大法宝”来确保此次交会对接的成功。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製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就像是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外太空交会对接的“眼睛”。它将牵引着天宫和神舟在相距几百公里外“相识”,再从“相遇”到“相连”。据专家介绍,此次应用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测量范围上至北京五环一整圈,下至一张桌子的长度。同时,它的测距精确程度可以达到一把普通尺长,测角精度可以达到更高。而速度测量的误差基本小于一隻蚂蚁的爬行速度。而且,相比于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体积和重量相比原先缩小了一半,功耗减少到原来的2/3。同时更能应对高能粒子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此外,神舟十一号飞船要想追上天宫二号,必须随时掌握天宫的实时踪迹。因此,二者身上分别装了激光雷达和光学成像敏感器,就像拥有了“火眼金睛”,即使太空再黑也不怕找不到对方。
其中,激光雷达将在中近距离段完成对目标距离、角度、变化率等信息实时高精度测量,支撑导航控制系统完成控制任务,确保飞船进行精准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则在近距离平移靠拢天宫二号时,通过测量相对位置和姿态,精确捕捉天宫二号的对接口,完成对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