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 > 要闻速览 >

“太空180”大科学试验成功 为地外生存提供依据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12-15

  图:“太空180”试验结束,四名志愿者“出关”,飞舟(后排左一)出舱时挥手致意/新华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12月15日深圳讯(记者顾宝军)14日11时15分许,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导的“太空180”大科学试验迎来历史时刻,4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依次走出位于深圳的“太空舱”,与已阔别180天的亲友热情相拥。试验期间,4人生存所需的大部分水、食物及全部氧气依靠舱内复杂系统自给自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太空180”试验负责人李莹辉称,试验顺利圆满达到预定目标,所获数据有助深化中国对于第三代航天环控生保系统的认识,对开展外星体表面驻留的载人航天任务非常关键。

  本次试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9家国内机构及6家国外机构共同参与。试验在舱内模拟除失重条件下之太空环境,自本年6月17日开始,4名志愿者在370平方米篮球场大小的密闭循环舱内展开持续180天实验,是中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受控生态保护试验,为未来长期太空飞行甚至星际驻留,收集大量珍贵数据。本次进舱的志愿者为三男一女,其中唐永康、仝飞舟为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罗杰、吴世云为社会公开招募。

  隔离外界不见天日

  他们要在密闭舱内生活180天,其间100%氧气、90%水和70%食物需“自给自足”。除生理体能方面考验,更有来自心理上的挑战。不见阳光、也看不到户外的蓝天白云,在有限的密闭空间内生活工作180天。目前,志愿者状态良好,还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医学检查。

  李莹辉称,参研参试者按试验大纲和指挥协同程序,圆满完成各项科研试验任务。当4名志愿者忍受与外界隔离的狭小环境时,平均年龄27岁的科研队伍在舱外24小时轮流值班,经受无数次应急处置考验。本次试验舱内物质闭合度较高,氧气达100%、水达99%、食物达70%,均达试验目标,还完成载人试验系统内物质流的动态平衡调控,为未来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术的预先研究打开新局面。

  在180天时间里,舱内14个功能子系统协同配合,运行一切顺利。舱内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25种作物生长正常;在物化再生系统与生物再生系统的协同匹配下,大气再生、水循环、废物处理等物质流循环基本正常;以人与环境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各项医学试验正常推进,共计15项,涉及62类数据,300多项指标,635台(套)参试设备稳定工作,实现两大学科1700馀项数据连续采集。试验收集数据主要应用于三方面,首先瞄准地外星球生存,不断完善高物质闭合度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其次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工程,为空间站在轨方案提供依据;第三是增进对人和极端环境的认识,研究如何在极地、孤岛等环境下对生理心理进行防护。

  为太空生存提供依据

  出舱后,罗杰表示:“试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舱内看了一本书,里边写到任何试验成功的喜悦对于航天工作人员来说,都只有一盏茶的时间,因为后边还有更多的试验进行。”此话也适用于“太空180”试验。未来一个月相关人员要持续收集舱内数据,有的要继续进行以受控生态技术为牵引之地外星球生存技术探索。

  李莹辉表示,试验开展面向中长期驻留任务中食品与营养保障、生活保障、卫生制度及作息制度验证,进一步研究认识志愿者长期处于特定封闭条件下的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及工效学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完成中长期飞行条件心理支持、医监医保及生活物资管理等空间站项目有关的技术验证与数据积累,为中国空间站任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此外,本次试验构建的第三代环控生保系统超越空间站应用范畴,是掌握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技术的重要开篇。

  神舟太空人交流种菜经

图:实验密闭舱内种植的小麦 /新华社

  180天试验期间,4名志愿者收到来自天宫的“祝福”。当时正在太空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曾在天宫二号中拍摄视频与志愿者交流种菜心得。

  景海鹏说:“看到你们的植物,长得很好,很羡慕,我们也种植物,虽然没有那么高那么大,但是我感觉虽然是个小芽,是中国航天人,中国人的一大步。”陈冬说:“这次你们是在地面上做了4人180天的实验,我们执行神十一任务是33天。地面和空中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到时候我们可以在北京好好地相互交流一下。”

  唯一女队员仝飞舟以往不常下厨,她在舱内常面临“无米之炊”:舱内食材仅25种植物。基于能量供应、膳食平衡、口味丰富、健康保健等考虑,本次试验中舱内栽培5类25种植物,其中包括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生菜、苋菜等蔬菜作物,草莓和樱桃等水果植物,铁皮石斛、辣木等功能植物。

  练巡天太极调适“火星时差”

图:科研人员时刻关注舱内情况 /新华社

  4名志愿者在试验进行到71天时,舱内引入持续36天“火星时”体验,曾令自愿者生理和心理负荷大增。

  2016年8月26日引入“火星时”以后,舱内时间每天比地球上多出40分钟,“倒时差”导致志愿者的生理指标出现紊乱。由航天员教员、也是志愿者之一仝飞舟参与设计的“巡天太极拳”,首次被引入实验项目,专门应对心理放松需要。

 
 

    要闻速览

    “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获批准 专家

    资讯排行

    1. 新闻现场·台湾:左右夹击!警方封路抓毒贩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