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 > 要闻速览 >

“碳卫星”升空 帮助研究雾霾成因 检测全球减排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6-12-23

    图:12月2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碳卫星”,将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 中科院示意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12月23日讯(记者顾宝军北京报道)近几日大半个中国雾霾锁城,减排任务迫在眉睫。12月22日3时22分,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碳卫星”,将使中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提升国际气候变化的话语权,同时还将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中国“碳卫星”也是继日本、美国之后,全球第三颗在轨“嗅碳”卫星。

  碳卫星重约620公斤,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三部分组成。其中二氧化碳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掌握一手数据 比肩美日

  掌握全球的二氧化碳分布状况有什么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指出,在碳排放数据上知己知彼,对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面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必然选择。碳排放的量化监测是各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基础,正因如此,各发达国家纷纷研发专用卫星。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由日本2009年发射,一颗由美国2014年发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张鹏介绍道:“碳卫星将开始长达3年的工作,每天记录长达约10小时的数据,这将成为中国第一手的二氧化碳监测数据,目前正值《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可以说,碳卫星是一颗‘担当之星’。”

  适时共享成功 冀国际合研

  据介绍,碳卫星每隔16天可完成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测绘,能分辨地面2平方公里的二氧化碳浓度,给出全球碳分布数据。同时对中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进而清楚掌握重点省份和区域碳排放量。

  碳卫星上除了搭载二氧化碳探测仪,还有另一件“利器”─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除此之外,作为“得力助手”,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还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碳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说,该探测仪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悉,碳卫星获得的数据还将适时与国内外机构共享,中国科学家希望能与欧美等碳卫星形成联合观测,合作开展深度研究。

  此次碳卫星发射任务,还搭载发射了1颗高分微纳卫星和2颗光谱微纳卫星。

    要闻速览

    “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获批准 专家

    资讯排行

    1. 新闻现场·台湾:左右夹击!警方封路抓毒贩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