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一种酷似于美军LRSAM远程反舰导弹的隐身导弹设计图。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发表题为《我们的工作容不得马虎,事事都要“锱铢必较”》文章,文章称:“时值初冬,项目隐身测试在某测试场进行。塞外寒苦,测试队员们离家千里,在试验场深处起早贪黑、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项项测试。距离那段日子已过去许久,但是在试验场工作的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在此记下一些平凡又艰苦的工作场景与大家分享。”军事专家雷泽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因拿下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备受瞩目,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其获奖项目为我国新一代潜射型鹰击-18反舰导弹,作为我国反舰导弹的摇篮,三院几十年来开发出鹰击-8、鹰击-18等一系列反舰武器,应该说,按照我国“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武器装备发展策略,公开一种新型武器实际上意味着新一代武器已经在研制当中了,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上文中正在研制隐身能力的武器,很有可能是一种隐身能力更加突出的新型反舰武器,这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反舰导弹突防模式无外乎三种,第一种就是速度快,马赫数3至4左右的冲刺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好的土方效果,第二种就是高机动能力,比如多枚导弹进行编队机动、蛇形机动、高低空结合的跳跃式机动、通过航路规划的C型机动(号称反舰导弹界的“左勾拳”和“右勾拳”)、超低空掠海飞行以及突然爬升后的灌顶攻击等等,通过机动能力来让反导武器失效,第三种是隐身技术,目前代表是挪威的NSW导弹和美国LRSAM导弹,实际上,当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反舰导弹都不满足隐身要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隐身缺陷,容易暴露自己,被敌方发现,过早暴露自己,实际上,让反舰导弹最大的战术套路——隐蔽与突然性变得毫无价值,这意味着对手的舰艇可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因应反舰导弹。
当前,随着雷达技术和探测手段的大幅进步,如E-2C预警机可以发现260至300千米外的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并可以在450千米左右距离内引导美军舰载机进行反导拦截,虽然尚书数字是一个理论数值,但其实战价值不容忽视,反舰导弹的自身形体具有较大的雷达散射面积,可能会大量反射对方的雷达波,容易被对方的雷达探测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红外特征,比如鹰击-91、鹰击-12和3M80“马斯基特”这类超声速反舰导弹尤其如此,容易被对方的红外探测设备探测到。
LRSAM反舰导弹的尾部处理,采用向上遮蔽的发动机喷口。
而且导弹飞行速度快,产生较强的声音多普勒效应,容易被对方的声信号探测设备探测到。我们以鹰击-12反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其燃料燃烧和导弹本身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强烈的可见光,也很容易被对方的光信号探测设备探测到。虽然鹰击-12拥有马赫数4左右的极限冲刺速度,以及400千米左右的大射程,确实在世界反舰导弹界算得上一流选手了,但大速度意味着大热量,大航程意味着飞行时间很长也容易被发现,其红外特征明显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反舰导弹多采用主动式自动导引系统,由末制导头发射电磁波主动探测目标,这些电磁波也可能被对方的被动探测设备探测到。另外,反舰导弹上装备的电子元器件也可能发射某种电磁波,被对方探测到。
军事专家雷泽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发展新一代飞航式亚音速远程反舰/攻陆巡航导弹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我国拥有歼-20、FC-31和某型隐身无人机的相关技术,完全可以用于研制新型隐身反舰导弹,从导引技术、材料技术、发动机技术等领域,我国的技术的比较全面的,笔者认为,一种在鹰击-18导弹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导弹外形和相关技术来实现隐身的全新超远程反舰导弹,应该是存在的,这种导弹的射程将高达1200千米左右,其外形采用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多棱面外形及融合外形技术,弹体采用扁矩形截面弹体、V形尾翼、尖棱锥头部、可向后折叠的大展舷比弹翼的外形设计方案,除此之外,还可以加装弹腹动力舱的紧凑布局,进一步提高其隐身能力,当然,中国的反舰导弹将不仅仅发展亚音速或亚超结合导弹,一种达到马赫数6左右的全新高超音速反舰武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