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无锡八大行动着力“补短板”续写文明新篇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18-05-08

 中国江苏网5月7日讯 近日,无锡市文明办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不文明行为”,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连续一周邀请市民参加投票评议,选出无锡人最不能容忍的不文明行为,引发强烈反响,“乱穿马路”“开车加塞”“遛狗不牵绳”等劣行一一上榜。这表明,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无锡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之后,随着新一轮创建周期的启动,无锡又迎来了文明创建的发力新起点。最近,我市举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明确要以“公民道德厚植行动”“基础创建强基行动”“创建民生普惠行动”等八大行动全面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特别是要在长效化和精细化方面下功夫、补短板。

  文明短板怎么补全?市民素质得高起来

  “作为无锡的一员,您认为哪些不文明行为最需要革除?”前段时间,一项征集“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投票在无锡人的微信朋友圈频繁转发。“开车随意变道,很多人连转向灯都不打,太危险!”“每次去锡惠公园游玩,见那些用话筒大声唱歌的人很头疼。”市民纷纷投票响应,并留言反映身边常见的不文明事例。

  作为构成城市的基础细胞,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城市文明的高度。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创建工作的最大难点之一就在于部分市民欠缺创建主体意识。“相对于环境整治,公共秩序和市民素质是最容易‘回潮’的,改变人的行为规范难度最大。”正因如此,市委、市政府近日下发《关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2018—2020)》,提出八大针对性行动,其中围绕提升市民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的行动就占了一半。

  根据“公民道德厚植行动”“文明素养涵育行动”“未成年人德育养成行动”和“宣传引导普及行动”,我市今年将建50个道德教育实践场所,一方面以课程讲堂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展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同时为开展志愿服务、评议城市道德事件提供活动场所。加强德法并重也是行动的重要内容,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正是为我市制定《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收集民意,提供事实依据。

  整治成果怎么巩固?创建要盯准“丢分项”

  集中整治、严抓共管是文明创建中的常规做法,虽然经过多年的文明创建无锡的整体“形象分”大涨,但在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城市出入口等地仍普遍存在“丢分项”。一些城乡接合部,一到晚上甚至有随意焚烧垃圾的现象,“小飞龙”排长队载客乱窜;即使身处闹市,小广告乱张贴、遛狗粪便无人清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不文明的场景在创建整治过程中都曾消失过,但事后往往死灰复燃,成为城市文明久治不愈的顽疾。

  如何巩固整治成果,形成长效?《意见》中“文明‘三优’达标行动”明确要为城市环境、公共秩序、品牌服务设立标准,常抓不放,特别是要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车站机场、集贸市场等区域为重点,着力加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建设,严抓整治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倒乱扔等“四乱”现象。

  所有行动最终的落实要靠基层。“基础创建强基行动”细化工作方案,推动创建工作向基层覆盖,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从小处着手孕育社会文明大气候。

  创建如何保证惠民?成效需交群众评价

  进入“后创建时代”,我市深化文明创建的思路和方法也正在发生转变。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从会战治理到常态运行,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治导,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也从奋力夺牌转向使人民满意。《意见》提出要开展“创建民生普惠行动”和“群众关切响应行动”,不仅要确保创建惠民,还要打通群众意见的反馈渠道。

  据了解,无锡“文明城市创建综合处置平台”目前已在调试,即将上线,这一平台通过微信服务号直通百万市民的手机,后台则由“12345”公共服务热线负责问题汇总。不久后,市民对于创建的意见诉求或者“曝光随手拍”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即时上传,由“12345”归纳分析形成工单,并由市城管局、市政和园林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处置、限时整改,整改成效最终由市民打分评价,以此打通群众参与创建的交互通道。

  为民、利民、惠民是创建的宗旨。根据《意见》,接下来的创建过程中,我市将扎实推动各项民生实事全面发展,并以创建测评体系为标准检验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情况,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统一起来。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