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解放思想没有“完成时”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8-10-11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40年,“昆山之路”走过的每一段历程、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而如今,迈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然是“昆山之路”再出发、再前进的永恒动力。

● 改革开放40年,“昆山之路”走过的每一段历程、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而如今,迈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然是“昆山之路”再出发、再前进的永恒动力。

“最近一个阶段,我很兴奋,兴奋什么呢,因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句话又重新在昆山活跃起来。”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说。

回顾往昔,已逾古稀之年的宣炳龙说,“昆山之路”的起点和源头是自费创办“工业小区”,而自费开发的历程,正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

那时的昆山,是苏州排名最末的“小六子”。穷,并没有限制昆山人的思想。“我经常想,昆山人不应该这样穷,农民不应该这样苦。问题都可以解决,我们这些人不应该无所作为。”两句话,三个“不应该”,道出了昆山上下铆足的一股劲头。1984年,昆山在城东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白手起家,自费创办“工业小区”。

然而,“工业小区”怎么办、怎样建?作为创办人之一的宣炳龙自称是“施工队队长”,可他心里也没有底,一是未经国家批准,不敢大张旗鼓,只能偷偷摸摸干;二是昆山工业一无所有,到哪里招商?这些难题,束缚不了昆山人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支持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这给了昆山一个很好的机会。后来,昆山确定‘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招商思路,开始到上海招商,到贵州、四川等地引进军转民企业,也就是‘三线企业’。”宣炳龙说。从那以后,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开始星火燎原,并于1991年1月得到江苏省政府认可成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获得国批,由“另册”转为“正册”,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批开发区。

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敢想、敢做、敢当的精神,早已融入“昆山之路”的每一个阶段。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昆山创造了很多个全省、全国第一,现在说这些第一,已经很轻松了,可在当时,每一个第一,都是在和旧的观念、体制进行激烈抗争中突破出来的,过程充满艰辛。”宣炳龙说。当时,周边县市搞乡镇企业红红火火,昆山并没有跟跑,而从引进外资入手,开始弯道超越。自费创办“工业小区”的第二年,昆山引进了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三年后又引进江苏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那时昆山财力非常有限,采取合资、独资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宣炳龙说,从合资到独资,既是现实发展需要,更是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

也正是因为敢想、敢做、敢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昆山创业者们从“危”中看出机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昆山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有”了之后,进一步求“大”。其间,昆山自费开发不断得到省市以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昆山人的胆子更大了,不再靠3.75平方公里过日子,扩大到后来的6.18平方公里。”宣炳龙说。昆山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通关速度加快、全封闭、独立操作的出口加工区的念头浮出水面。到2000年9月,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8部委验收,10月封关运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其海关监管、“境内关外”的运作管理模式开启了我国出口加工领域的一次管理革命,引进台商的连锁反应,成就了昆山走上台商高地。

“这个过程十分艰巨,这种模式当时在国内没有。那么,昆山为什么要建出口加工区呢,因为要走向更高的阶段,就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更高的平台。”宣炳龙坦言,很多做法,昆山也是学来的,外商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现代理念、模式、规则。可贵的是,昆山平静而理性地接纳了它们。

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吸引一批台资大项目、龙头企业进驻。2006年以后,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最高峰时达到600多亿美元。“那我们还要发展,怎么办?那就要从大向强转变。”宣炳龙说,所谓“强”就是要有高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就不得不提龙腾光电,昆山占51%股份、外资占49%股份,我退休时,龙腾光电已拥有上百国家和国际专利,这些知识产权将永远是昆山的。”宣炳龙说,转变源自于思想的深度解放,永不停歇。如今,龙腾光电为昆山种下一颗光电产业的种子,催生了光电产业园的建立,陆续又引进旭硝子、之奇美、国显光电、友达光电、康佳电子等一批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

在那段峥嵘岁月,宣炳龙逢会必讲思想解放、再解放。“哪一天,思想解放停止了,我们的发展也就停止了。”宣炳龙说,“昆山之路”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其真正的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做敢当。

进入新时代,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昆山之路”的精神延续,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昆山开发区的园区优化布局,还是搭乘“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发展,深化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之路,打造生态宜居的科创之城,都创造出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站在新的起点,怎么让高质量发展真正在昆山落地,我想还是要深度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找准立足点,铆足一股劲。”宣炳龙说。

(记者 李传玉)


    民生报道

    阳澄湖启动生态修复 70公里醉美“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