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淀山湖水生态重构再现“水下森林”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9-06-14

核心提示:水面呈现出蓝天白云倒影,微风吹来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下是清晰可见的大片水草,成群的小鱼在水草丛中穿梭自如,形成一片令人惊艳的“水下森林”。6月10日,淀山湖镇六如墩村村民贾菊兴站在河边,盯着一池生机盎然的水面不禁感叹:家门口这条河从没这么清澈过!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将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经济的一大“卖点”。

水面呈现出蓝天白云倒影,微风吹来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下是清晰可见的大片水草,成群的小鱼在水草丛中穿梭自如,形成一片令人惊艳的“水下森林”。6月10日,淀山湖镇六如墩村村民贾菊兴站在河边,盯着一池生机盎然的水面不禁感叹:家门口这条河从没这么清澈过!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将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经济的一大“卖点”。

提起六如墩河这条形似葫芦的河流,沿水而居的贾菊兴最有发言权:“这里的水曾经有些浑浊,一到夏季还会暴发蓝藻,虽然经过多次清淤,也只能是短暂改善,水质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治,直到一年前,淀山湖镇六如墩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六如墩河水面面积5万平方米,水深1至2米,经考察,镇水利站决定通过利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镇水环办工作人员介绍,你别看这些小虫子不起眼,它们可是整个水体修复过程的主角。食藻虫是一种常见的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蓝藻的克星。经过食藻虫控藻后,水体恢复清澈,也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生物修复技术投资少、运行方便、能耗低,避免了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控藻后产生的污染问题。”镇水环办工作人员介绍,淀山湖镇六如墩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启动后,通过改良活化底泥、种植沉水植物、投放食藻虫等一系列措施,使六如墩水体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动态平衡系统。目前,项目已竣工验收,进入为期1年的维护保养期。其间,专业技术人员会经常来给水体和水生态做“体检”与养护。

如今,六如墩河——这条流经村民家门口的河,呈现出水清见底、水美怡人的新景象。跳出感官上的判断,淀山湖镇水利站还拿出一套更有力的数据:六如墩河水域透明度达1.5米以上,水质指标提升至地表III类水质标准,水生植物四季常绿,“水下森林”覆盖率80%以上。有了充足的氧气,投放的鳜鱼、黑鱼、清虾等自然是活力十足。水面上,睡莲、菖蒲、美人蕉等花草也显得生机勃勃,不仅周边村民一致点赞,还深受游客的喜欢。

六如墩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只是淀山湖镇致力水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淀山湖镇因湖而名,依湖而建,水是这座小镇兴起与发展的命脉和灵魂。(下转A2版)(上接A1版)为此,近年来,淀山湖镇在治水工作中下足了功夫,力争让全镇水环境在原有“水好”的基础上向“水清”“水美”再提升,通过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高质量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水环境治理,首先必须斩断污染源头。”镇水环办工作人员介绍,去年5月,该镇对全镇河道排水口进行排查标记,建立“一口一档”,并实施红黄绿分类监管。同时,着力督促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并在全市率先开展排水后监管工作,将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实做精。

淀山湖镇交出了一张出色的治水成绩单。2017年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0.65公里;2018年完成河道综合整治6.15公里;2019年将综合整治河道9.15公里,其他各项整治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同时,该镇还积极打造六如墩、湾里江、棚户江等三条样板河道,在建设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让全镇河道焕发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面貌。


    民生报道

    2019华东六省一市记协协作会暨华东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