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双港镇洪南村的潘洪霞,是一个乐观豁达、乐于助人的人,十多年来,通过她组织发动,她的公司、员工、亲戚、朋友和同学已经捐款捐物折币30余万元,其中用于助学方面达10余万元。因幼时辍学让她的创业、打拼之路走得异常艰辛,“让孩子不要因贫困而读不上书。”成为她筹资助学最直接的目的。
△潘洪霞业余时间做微商,与客户交流。宋晓华 摄
一角钱“买”来10个字
“最近我手头不太宽裕,前两天刚刚捐了300元,帮助了两个困难家庭。”昨天,记者采访潘洪霞时,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公司合并给一个小姐妹,现在的她在家专心培养孩子,偶尔利用业余时间做点牛肉酱通过微信销售。提起助学的事,豁达开朗的潘洪霞说,哪家有困难,只要她知道了,都会慷慨解囊,特别是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她觉得小时候能学到足够的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
“我小时候因为贫困,只读过两年书便辍学在家。”潘洪霞说,但那时她对知识十分渴求,她发现电视上的人物对话,下面有一行文字,比学校老师教的还要标准,就时常跟着电视学认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她还去请教其他在校孩子,人家不愿意告诉她,她就花钱“买”,花一毛钱学会10个字。一段时间下来,她识字越来越多,以至于五六年级的课文,都能顺利地朗读下来。
这段求知的经历在潘洪霞的脑海里记忆深刻,也成为她捐资助学的动力。“我不想让孩子在童年时失去上学的机会。如果知道哪个孩子上不了学,即使捡瓶子卖钱也要资助他们。”
打工创业路上吃尽苦头
潘洪霞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为了还债,陆续外出打工,辍学在家的她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13岁的时候,潘洪霞就想法子打工挣钱。潘洪霞和村里其他人一起,夜里3点起床,坐两小时的手扶拖拉机,赶到农场捡棉花。一天下来,她捡了60斤棉花,挣了9块钱。晚上回来,又累又饿的潘洪霞顾不上吃饭,睡到第二天下午。歇了两天后,执拗的她又跟人家去捡棉花,后来每天能挣到20块钱。她记得,当时花30块钱,分别给奶奶、弟弟和妹妹买了鞋子。
潘洪霞说:“我自己没读多少书,但一定会供弟弟妹妹上学。我要走出去打工创业,帮助更多孩子重返校园。”带着这个信念,2000年春天,潘洪霞随父母到无锡打工。特别能吃苦的她一天上班16个小时,每个月收入600多元,这对于贫困家庭孩子来说,已经是惊喜了。后来她又陆续辗转到湖北、广州等地打工、创业,手里有了一些积蓄。如今,她在南京安家,虽然自己曾经苦心经营的公司合并给了同行姐妹,自己每月靠微店维持生活,但她仍不忘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她总是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她走不出双港,来不到南京,只会在家里受穷。
欲结对资助两三个贫困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路上,如果缺乏知识,会走得很辛苦。”潘洪霞说,10多年前,她刚在苏州立足时,开了一个小超市,那时在超市不远处住着一对四川夫妇,他们的孩子才8岁,刚上一年级,但是孩子的父亲经常赌钱,母亲做饭店服务员,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她经常会拿出两三百元接济这对母女,希望孩子不要因为父亲的恶习而辍学。
后来,潘洪霞经历了创业成功、公司合并到现在的专职培养孩子,但不管何时,她帮助别人的一片热情却丝毫不减。哪怕有时自己经济不太宽裕,她也会表达一下心意。
去年冬天,也是潘洪霞经济困难的时候,她的弟弟拿了2000元给她,叫她过年买一件新衣服穿,但是她没舍得动这笔钱,悄悄地省下来,在今年春学期开学时,给双港镇洪南村幼儿园的32名孩子每人买了一套崭新的校服。孩子们知道在南京有一位叫潘洪霞的阿姨,时常关心他们的冷暖。
“我不想辜负别人对我的信任。”除了助学,潘洪霞还是个满心想着公益助人的人。阜宁发生龙卷风灾情后,她自己带头,发动员工,通知亲友,多方筹措资金1.6万元,购买了生活用品雇车送到灾区;湖北省龙岗市一个市民不幸患有尿毒症,她通过网络筹集资金8000余元;去年中秋回老家,听说陈家港大堆头那里有一家张姓孩子脑出血,她匆匆赶去捐了2000元;今年春节期间,潘洪霞回来看望父母,看到乡村路边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她出资1万多元,到沭阳调回100多棵高2.5米、胸径15公分的塔柏松树雇人栽植。
“如果有可能,我还想结对资助两三个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潘洪霞说,她帮助贫困生不图回报,只为这些孩子能取得文凭,将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汪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