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原规格”复原
王宽原在辽宁省沈阳市博物馆工作。1983年,他辞职下海到广东珠海、中山做古玩生意。他收藏的古玩与众不同,主要是整栋整栋的古民宅。“江家大宅”便是其一。
这与来自广西的大容山森林公园投资人之一邱云辉不谋而合。2010年,邱云辉看中了王宽收藏的“江家大宅”,并决定以1500万元的价格购买下来。
邱云辉买下“江家大宅”后,并不能马上进行复原,王宽还要对其构件进行维修。因为历史久远,很多原始的木构件油漆掉落、木质部分损坏,王宽带着一队江西工匠,对原始古构件开始维修。历时两年多,所有木构件重现辉煌的气势。
而瓦片和墙体则比较脆弱。经过百年风雨侵蚀,“江家大宅”的瓦片一碰就碎,已不能收藏。这次复原的瓦片,是从江西定制的古式瓦片。原墙体由两层比较薄的青砖相夹、中间夯土,也已无法再次使用。这次复原的青砖,是他历年来从江西各地收购的同类型古青砖。
“江家大宅”能够复原的重要原因,是它的木质结构还得以全面保留。可这些木构件的完好率大概只有60%,140多根顶梁柱,有1/3左右要更换。为了找到与旧构件同等大小的原木,王宽从内蒙古购买了数十根同等规格的木材,再按照原有木刻进行复原。
如何保证复原后的“江家大宅”与原规格一致?王宽告诉记者,主要是由古民居的卯榫结构决定的。由于各个木构件之间都是通过在原木上开凿榫眼对接,“差几毫米都不会吻合”。
保护条例难改“外迁”命运
将古民居从原地上拆解,然后变卖出售,几经周转,又在异地进行复原重建……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这到底是在保护古建筑,还是在破坏古建筑?
面对质疑,王宽解释说,在10多年前,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都不够注重保护古民居。他前后拆解的10套古民居,当时都未列入文物的保护范围。政府不出钱,古民居又往往因当地继承人众多,反而无人愿意维护。如果将它们原地保护,作为收藏爱好者光出钱也“不现实”。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认为只有拆除收藏,才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