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要闻 > 正文

土啊,土!

2016-02-26 14:04 作者:顾宝军
房余龙 朱子南
  
  题记: 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收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上篇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案例
  是一个什么样的触动,使得江苏省苏州市生物医药科协主席、苏州脉慧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华毅然转型成立中科慧盛公司,从“人的医生”变成“土的医生”,与土壤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2008年和2009年的多次调研。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又到了三湘大地。一路奔波,一路惊心,一路思考,一路考虑未来的事业,一路策划这事业的定基、规模,一路谋定这事业的方针、发展,到这历时两年的调研结束,夏金华心中已有了一份蓝图,他下定决心,这辈子与土壤治理、改良,已经分不开了。
  --万物土中生,这将是他的终身事业!
  这一路惊心,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这土壤的污染,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整治的时候了。中央的方针是要人民吃得饱,吃得好,但这“吃得好”--首要的是吃得安全。
  怎样么才能吃得安全?
  土壤有病,能种植出优质的安全食用的农作物么?
  这土壤病在哪里?铬、汞、镉、砷、铜、铅、锌、镍等8种重金属严重超标。而这些无机污染物却是影响人们的肝、肾、胃的元凶,甚至诱发癌变。
  一个数据,使夏金华久久无法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由于环境污染以及食物中重金属超标的不安全因素,华东某个地区的孕妇头胎自然流产率竟高达30%,而且,在好不容易生下的新生儿中,还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缺陷。对于孕妇来说是欲哭无泪啊!他还了解到,在一些地区,相当多的,而且是越来越多的病人在诊疗中,被检查出体内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竟是大大超标,这是通过食物和粉尘进入人体内而无法排出的,以致影响到神经系统和内脏的正常运作。
  我国东海之滨曾有一个长寿村,百岁老人的位比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说是“曾有”,那是因为前些年来引进的企业,污染了土地,自然环境的恶化,使这里变成了“癌症村”。
  父母生下了5个孩子,为什么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却出现了5兄弟不同的寿命?经过调研,才得知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5兄弟分处各方,与自然和谐相处,无污染的地区与土壤污染严重地区的寿命大相径庭。
  这土地污染还影响到人们住的安全。一个案例是,2012年华东某地相关部门未经土壤质量检查、就将一块原来是化工厂的土地卖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同样未做任何土壤环境的安全调查和分析,2014年就快速地建造起了一个住宅小区。不到半年,第一批业主就有不少人相继得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等。经过土壤的检测和分析,才得知病的元凶是土地中含有重金属和挥发性污染物。这块土地原是一家搬迁的废弃化工厂的厂址。打官司,业主一纸诉状将开发商告到了法庭,开发商又把这业主受到侵害的责任,推向了当地政府部门,逐渐变成一个群体事件。
  又一个案例,在华中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政府部门把一块242亩的地块以4亿多元拍卖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地处闹市,开发前景看好。但在前期工作中,却发现土壤污染严重。一经调查,才知道这块地原是一家已搬迁的药厂的生产基地。开发商不得不退地,政府部门不得不退款,不过因违约责任,还赔偿了1.2亿元。总不能让这位处黄金地段的地块长期闲置下去吧?但是,要开发就必得先治理,要治理就得花钱。现在,经过治理后完成了这块地的修复工作。花费了多少?2.8亿元。
  再一个案例。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这工业基地内有的曾是化工企业,而现在已经搬迁了。这留下的土地做什么用?是开发,是闲置?哪有闲置的道理,这是“财富”,有多少地方吃的是土地财政,花的是土地出让金得来的钱。领导一拍脑袋,作出了决定。一个能容纳2400户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就通过地产商建成,而搬迁进去的居民却对此毫不知情,哪知道,他们在庆幸获得经适房、以为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之后,却在今后会陷入被带毒土地释放出的毒性气体和粉尘的包围中。这毒性的释放可达几十年甚或上百年。
  国人对食、住两大项是有基本要求的: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总不能是吃得挠心,住的担心吧?
  夏金华发现,在我国,很多工业基地附近的土壤,污染得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化工行业、印染行业、电镀行业、机电行业、油站行业,这五大行业周边地区的土壤污染更为严重。而这五大行业,却曾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一方面是污染,一方面是在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这矛盾怎么解决?总不能先污染再治理、修复吧?
  这正是世界各大工业国曾经走过的路。污染了,再修复、治理。
  消防队给予的启示
  他理解到一个数据:美国,受到污染的地块约有30万-45万个:日本,为了治理受污染的地块,每亩平均需花费二、三万元人民币。我国,公开数据是已经受污染的场地约有50万个,每个都有若干亩,这需要花多少钱?
  夏金华的深思熟虑,联想到了消防队。已经污染的,只能通过治理来修复;而未受污染的或轻度污染又怎样使这地块的污染不再发展下去?消防队的职责是救火。一有火情,再去灭火,那必然已有所损失了。而灭火,把火情消弭于未发生时,那不更好?
  消防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防火-工业企业是必须通过消防安全检查才能投产的,而日常的防火检查也是他们的常规工作。
  与其在土壤被污染后再去治理,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前移,做好土壤污染的风险防控工作呢?当然,已被污染的土壤也是必须治理的,这是夏金华考虑的又一个事业。
  夏金华说,他曾从事的生物医药工作也是必需的,是为了已经生病的人能延续生命。但把工作前移,防止“病从口入”,防止“病因土生”,那可能会更有意义。
  他立志转型,他立志和土壤结缘。
  2009年,时年35岁。
  他转型了。由治人的医生转型成为治土的医生。
  他无怨无悔这转型,他信心满满。
  他清楚:
  企业要转型,人首先要转型。
  企业要转型,人首先要转变理念,以适应新的需要。
  这也是社会转型的必需。
  绿色,绿色!
  5年过去了。2014年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主办“寻找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在10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二版头条刊发专题报道《夏金华:土壤污染的主治医生》。他欣慰。
  他的转型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
  2015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夏金华欣慰,在中央的决策发布之前,他已经从事土壤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5年了。是的,他走在了历史的前面。中央的决策本来是从群众中走来的,是根据群众的需要而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同样,实践是中央决策的依据。
  绿色发展已经成了全民的共识。人们在茶余饭后谈的是要吃的安全、健康,人们在菜场买菜,关注的是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这“绿色”,就对中央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提出了莫大的要求,也为政府确定了农业生产的一个指标。
  这在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了“绿色”发展的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5年11月28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就庄严宣布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他说:“我们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或许,这也是希冀把绿色发展推广到亚太地区?毕竟,亚太地区经济的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我们要求的农产品进口,也要求是无污染土地上生产的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无污染农田作物、果品。
  是的,绿色发展已成了全民的共识。2015年11月,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提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夏金华感到责任重大。但是,在外国,哪怕是发达国家,对土壤污染的防治、修复,因土地性质的不同,也很少有借鉴之处。何况,对土壤的数据情况和各项指标来说,有些是列为国家机密的。
  必须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一切靠自己的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的决策者邓小平,在1992年春有一次南方之行,史称南巡。在这南巡中邓小平有多次谈话,这谈话已被整理成文,当时就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公之于世了。但是,也有的谈话是没有整理进这“谈话”中的,直到最近,才披露了未整理进“要点”的另一些谈话内容。邓小平在参观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时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就要靠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出把力,这样才能摆脱被人欺负的局面。”说得多好啊!夏金华深思,自己所从事的土壤整治、修复工作,不正是一个“创出中国自己的品牌”的事业么?心是相通的,一代伟人在二十多年前的嘱托,自己也是负有该负的责任的!
  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他努力要找到这一粒麦子
  有只公鸡在扒地,为自己和母鸡寻找食物,不料却扒出了一块宝石。它对宝石说:“要是人类找到你,一定会欣喜若狂,把你当宝贝收集起来,可是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用,全世界的宝石,加起来也不如我眼里的一粒麦子。”
  这是夏金华13年前所著的畅销书《脱壳的乌龟》中的一篇,这一粒写的是麦子,只是一个象征,可以放大来看的,那也是无污染的。
  他打开电视,在天气预报中,近年来会多出一个项目,在气温、温度、晴雨等预报之外,还有,空气污染情况:优、良或轻度污染、污染、重度污染。
  夏金华考虑,过去人们追求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是山青水秀,而现在大气污染严重,PM2.5严重超标,于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天蓝、水清。这够了么?土地污染怎么办,这可是牵涉到人们食品安全和居住安全的大事啊!
  他提出了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应该是:
  天蓝   水清     土净
  只有土净,才能不挥发出有害气体和有重金属的粉尘。只有土净,才能种出安全的农作物,才能有上好的这一粒“麦子”。
  要做到土净,又谈何容易。
  这一时期,各地也冒出了各种所谓修复、整治土壤的企业。其中,有的有一定实力,但大多是原来从事绿化工程的,有的原是做土方工程的,还有的,是原先从事造桥修路的。夏金华说,他们处理这些受污染土壤的办法也很“野蛮”,要么是异地填埋,要么是简单焚烧,要么是“开膛破肚”后造成二次污染,这哪里是科学规范的土壤治理,这是庸医误人。这同真正的土壤修复治理相距实在太远了。这每年冒出来的数百家这种企业,他们不过是想在这土地整治中分一杯羹而已。
  这杯羹有多大?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去除高山、河流、湖泊的面积之后,其余陆地部分的污染面积约为101.43万平方公里,占到了16.1%。
  摆在夏金华和他的团队以及有志于从事土地修复工作的企业面前,就是这么个任务!
  当然,如果有“宝石”,也是应该要的,这才能支撑他和他的团队进行土壤的治理、修复工作。
  现在,中共中央不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道远!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