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要闻 > 正文

土啊,土!(2)

2016-02-26 14:04 作者:顾宝军
  中篇
  人有体检档案,土壤呢?
  土壤,应该有土壤档案。
  土壤档案是什么?土壤档案是土地档案吗?不是。土地档案是记录有关地块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等信息的文本,国土部门早已有之;土壤档案却是我国近几年来的新生事物,是有关地块的土壤质量、土壤环境、土壤健康状况的文件和资料,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
  土壤档案,有拍卖地块的土壤档案,有工业场地的土壤档案,有耕地农田的土壤档案,有住宅小区的土壤档案……为土壤建立档案,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实施多年,趋于完善。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夏金华是领跑者。2015年11月2日,《中国环境报》报道了对夏金华的专访:《通过建立土壤档案来明确土壤污染责任》。
  夏金华创办的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用专门的技术设备,对不同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负0-18米的全面多指标检测,确认这些地块的土壤有无污染、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污染源等情况,作出不同地块的土壤环境安全评估,形成不同地块的土壤本底。这就是土壤档案。近3年来,夏金华的团队已经在江苏、山东、湖南、上海开始了土壤建档的实践。
  为土壤建立档案,是一件利国、利企、利民的大好事。
  国土部门过去转让土地、拍卖土地时,往往是以这个地块的地理位置、使用价值等为参数,确定其适宜开发建设的项目,或住宅或商业或工业……很少考虑过这个地块的土壤安全与健康状况。当然,在没有土壤档案的以往,土地储备部门确也无从得知这地块有无污染的情况;拿地单位呢,没有土壤档案的意识,别谈土壤档案的需求了。长期以来,这种状况倒也“相安无事”。这几年来的情况不一样了。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引起社会对土壤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没有土壤档案带来的社会危害也不断显现。最突出的是,误把严重污染的地块拍卖给房产公司建设民宅,导致一件件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一起起的民事诉讼案件接连发生。那些入住后不久患上了同样疾病的购房者,纷纷找到开发商,有的索赔有的退房;遭到拒绝之后,就去政府集体上访;信访部门一了解,便把开发商找去;开发商感到冤枉,无奈之中往往一张诉状告到人民法院。国土部门就这样地当上了被告,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巨款来赔偿。
  有了土壤档案之后,国土部门就掌握了转让、拍卖地块的健康状况,能够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利用。无污染的或者局部有轻微污染但修复好后的地块,可用于商业开发和住宅小区的建设;污染重一点的地块,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用于工矿企业建设;污染严重的地块,先修复后拍卖,或者用作环境绿化等,最优化地开发土地的价值。
  环保部门呢,有了企业的土壤档案,对企业污染治理难的问题就好办多了。以前,环保部门最头痛的是,在环境污染中占比70%的工矿企业造成的污染。国家虽然早有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他们执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就拿关停或者搬迁的企业来说吧,它的用地土壤污染了,环保部门要它治理,它却说,这地块当初我拿到手的时候,土壤本身就是有污染的,怎么要我来治理?当初这地块因为没有土壤档案,现在的污染是谁造成的说不清楚。企业扯皮难以问责,污染治理也就只能政府买单。如今,企业拿地前建立的土壤档案,环保部门都有备份。等到企业关门停办或者搬走时,再对它的用地土壤作一次“体检”,与拿地前的那份土壤档案对比一下,环保部门追究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就有充分证据了,这叫“责任归位”!
  有了企业的土壤档案,环保部门还能定期跟踪监测企业用地的土壤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早发现污染超标或者新的污染源,责成企业及时防控及时治理,避免环境恶化,降低治污成本,这才真正体现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环保方针。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华东有家企业,以前拿地时没有土壤档案。企业投产一段时间后,根据群众举报,环保局怀疑它生产中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企业自己呢,也心中无底,讲不清楚。
  “这不难,给企业做个全面‘体检’,建份土壤档案,以后你们监管,就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夏金华直截了当地对环保局的同志说。其时为2013年的12月。
  环保局、当事企业、中科慧盛三方一起,商谈企业土壤建档的流程和模式,很快达成共识。从企业生产情况的分析调查入手,废料堆放地、潜在污染源……一个不漏全面展开。摸清情况之后,制定方案、现场采样、样品分析……步步推进,一切井然有序。果然,这家企业的用地确实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夏金华的团队接着为该企业内的污染场地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形成这家企业的工业场地土壤档案。
  建立土壤档案是手段,目的是防控土壤污染。中科慧盛与环保部门又联合在这家企业召开了土壤档案说明会,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告诉大家建立“工业场地土壤档案”,为的是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保护生态安全。环保部门可以土壤档案为依据,对企业环保实施监管,帮助企业承担起对用地土壤安全负责的义务,防控污染物质对土壤的侵蚀。不然,企业的环境污染一旦失控,企业免不了关门停产,还要承担按日累计的经济处罚和污染治理责任;问题严重的,司法部门要追究刑事责任呢!土壤档案说明会变成了环境保护宣传会,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了大家的共同关注。最后,这家企业主动与环保部门、中科慧盛共同订立了“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共同建设计划”并及时帮助企业进行了整改,堵住了继续污染的漏洞。
  多方共赢,一举三得。环保部门依法履行了土壤保护的职责;企业避免了污染失控带来的风险;中科慧盛为社会生态环境安全做了一件大好事。
  开发商手中有了土壤档案,好处更多。规避风险保护自己,尽到了为买房业主提供提供住的安全责任,甚至可能为自己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华东有这么一家房产公司,它即将开发的一个住宅区建设项目 A、跟另一家房产公司已经开发造成的一个住宅小区B紧紧相连,同属于一个好的学区。B项目开发时先声夺人打出学区牌,赢得了高房价。A项目的老板在规划建设时心想,再打学区招牌无新意,难以超越对方,必须增加新的亮点。这天晚上,他在报纸上看到中科慧盛的报道,异常兴奋,第二天就找到夏金华,要求为他这块住宅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和分析。中科慧盛对A项目场地做了个全面“体质检查”。检测数据的结果不错,表明该地块土壤具有安全性,不含有任何超标的危害健康的污染物。老板大喜,立即拿了“土壤档案”到环保部门备案,打出“生态小区”的品牌对外宣传。不久这里的房屋预售,成了香饽饽的抢手货,价格还比B项目涨了30%,因为“住好住安全”是老百姓的刚需。
  为土壤建立档案,是构建土壤污染防控体系的一项前瞻性工作,中科慧盛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一步,步步领先。2015年12月8日,“全国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议在苏州召开,由夏金华主导的苏州市中科慧盛生态环境研究所同时挂牌成立,这是全国地级市第一个专注于土壤环境安全的公益组织。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课题是,联合国家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发改委和环保局等单位,在江浙沪范围内,选取有土壤污染隐患较为严重的化工、印染、电子、电镀等企业入驻的产业园,对土壤本底进行调查检测,建立产业园区土壤及地下水质量模型及演化趋势,制定土壤污染环境风险控制方案,分类处置不同情况的区域--土壤健康的严格环境准入防污染;土壤轻微污染的控制污染再生;土壤严重污染且难以修复的,建议企业搬迁或关停,并出资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个创新项目也是个重大工程,符合国家的需要也符合百姓的需要,但实施中的困难肯定不少。夏金华对此早有思想准备。近来他正在做二件事,一是就这个“体系建设”的内容准备“提案”,想把它交到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去,争取各界重视和政府形成决议;二是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针对县处级干部的“土壤环境与安全”专题培训。
  夏金华相信,千难万难,有政府支持领导重视和百姓关注,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就不难。这个体系一旦建成,对于土壤安全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治病-为污染的土壤
  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的侵蚀,变成了有病的土壤。中科慧盛的专家团队利用专业设备和专用药剂,对有病的这些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消除、控制、减轻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是为污染的土壤治病。
  如果说为土壤建立档案难的话,那么,为污染的土壤治病就难上加难。
  夏金华说,土壤是无言诉说病情的“病人”,全靠土壤专家使用特制的设备对它进行检测、诊断,确定病症,对症下药。我们的专家队伍自己组织,检测设备自己研制,治疗药物自己开发,一切自力更生。历经拼搏,终成正果。我们现在拥有高端的人才、一流的设备、诸多的药剂,成为了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国内土壤修复制备中心、多个修复项目的“中心医院”、提供修复试剂的“中心药房”。
  为污染的土壤治病,先要对土壤进行“体检”,找出病因病状,认定土壤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这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污染源有来自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有来自农业耕种中过度使用的化肥农药,还有来自土地过度耕作带来的土壤自身性质退化。污染物呢,有40多种。污染的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总数的82.8%),有机型次之,复合型较少。土壤污染的程度因地而异,有轻微的有轻度的有重度的;一个大地块的不同方位,其污染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如此繁复的情况表明,精确地诊断污染土壤的疾病实属不易。
  诊断之后,制定治疗方案。方案的制定,污染土壤的病症、治疗需要实现的目标、使用的药剂、经费的开支和花费的时间等等,都是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不可或缺。这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客户负责。夏金华和他的团队制定治疗方案的标准是,最优化的高效率、低成本、节约时间、无二次污染。实施治疗的方式,有药物疗法有“手术”疗法,视土壤的污染程度轻与重而定。轻污染的土壤,根据中科慧盛研制的具有不同疗效的修复剂、调理剂,开个“方子”,让污染的土壤“服药”治理;重污染的土壤,得动“手术”。“手术”内容有因土而异。这“异”,有物理修复手段,有化学修复手段,还有微生物降解法、植物修复法等等。
  对污染土壤实施治疗的时候,夏金华的团队不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方法,那样的疗效低微不理想,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危害--未作处理的土壤洗涤水会破坏土壤结构;污土中的重金属会转移到水体中形成二次污染;深翻土壤不但容易造成重金属随着水体渗到地下水中形成二次污染,而且容易让毒性很高的重金属镉,富集到土地的表面,继续危害生态环境。
  夏金华的团队治疗污染土壤,采取的是“全科大夫”医术,施行中西医的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治疗。他们从调查分析入手,对不同类别的化工类污染场地、农药类污染场地、尾矿类污染场地等污染土壤,分别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运用修复设备、修复试剂进行全面修复。他们先对污土进行化学淋洗及废水处理,后再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综合治理与修复。对重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热处理和废气收集处理,实施环境生态修复;对中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堆肥处理,实施生态修复;对轻度污染的土壤进行植物修复,对残留地面上的化学品、设备、建筑,通过地表径流、湿地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修复方法对症下药,各有所别。物理修复有封存法、原位玻化法、溶剂萃取法、稳定掩埋法;化学修复有焚烧法、碱催化降解法、金属还原法、氢化法、硫化还原法、氧化降解法;生物修复有微生物降解法,植物修复法等等。植物修复包括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电动修复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脉的方式迁移到电极两端,从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这对夏金华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物理学的,化学的,数学的,光学的,环境学的,生态学的……各种专业的人才都是多面手啊!
  不同用途的工业场地、建设用地、农业耕地的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方式方法,又各有区别,因地制宜。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农业耕地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和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的耕地,长出来受到二次污染的农产品,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病从口入。“国际上通用的治理修复污土的方法,从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到电动修复、植物修复,我们都能做。”夏金华肯定地说。“但是,有些方法不适用于农业耕地,说白了,它像是给癌症病人用的‘化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伤害健康的细胞。土壤中的有益成份失去之后,就变成‘死土’,不能再用于农业耕种,而我国现有的农耕地面积,已经快到了保护的红线。”
  为污染土壤治病又不让产生副作用,一切为“病人”着想,这是他们的服务宗旨。治理土壤这病人最终是为人服务呢!
  如今,我国的良田并不多见,原因是年复一年不间歇的耕种,年复一年不间歇的化肥农药无节制投入,土壤中积累的大量氮磷有机物,破坏了土壤的原生态,形成土壤越“肥”越要施肥的恶性循环;残留的农药化肥又污染了土壤,一些种植基地的沟渠水都被浸成绿色,土壤退化和病态不断加重,长出来的粮食产量上去了,营养性、安全性却下降了,良田成为污土。不过,对于从事土壤改良的夏金华来说,经过治理修复,提升土壤和植物的品质,污染的病态农地也能成为良田。
  夏金华的团队从“稻法自然”中受到启发,另辟蹊径,研发生产出了拥有知识产权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和土壤调理剂--“慧盛一号”,把调理土壤、提升土壤与植物品质的技法,溶入到污染的农业耕地治理与修复之中,实现综合治疗,并做到物美价廉。他们一亩地只要花费二、三千元,施用300公斤至600公斤修复剂,作物便减少重金属吸收的30-60%,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而在日本,一亩地的治疗费高达二、三万元人民币。
  消息传到了北京。2014年5月18日上午,农业部领导约见了夏金华。夏金华二个小时汇报,从个人经历到中科慧盛的情况。
  “好的。”“很好。”“非常好。”农业部领导多次用欣赏的口气对夏金华和他的团队作了充分肯定,给予高度评价。
  汇报结束后,农业部领导的一句话让他又一次“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湖南有块农业耕地的镉污染严重……我推荐你们公司去治理修复怎么样?”
  “没问题,谢谢您的信任……”胸有成竹的夏金华说。
  夏金华满口应允接手修复湖南这块严重污染耕地,自有他的底气。
  中科慧盛创办五年来,夏金华带领他的团队走南闯北,先后为江苏、上海、山东、江西、浙江等五省、市的不同类型的好多污染场地进行了治理修复。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纳米材料修复及其修复方法;一种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淋洗剂及该土壤的淋洗净化方法;一种含六价铬土壤净化方法;土壤改良材料及制备方法。
  从北京回到苏州后,夏金华立即组织公司的专业人才,携带专用设备和修复试剂,迅速赶往湖南的“工地”。历经全面调研和“体质检查”,夏金华深深地感觉到,这块“贫病交加”的污土,治理修复难度非同一般。“病”是受到重金属中毒性最大的镉污染所致,且已达到重度污染。这种镉污染土壤过度酸化,金属离子便被激活让植物吸收,造成农作物重金属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贫”是因为这块土地被年复一年的无休止地耕种,土壤与植物的健康退化。治理修复这样“贫病交加”的典型污土,绝非一般人才一般机构一般的治理修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的,难怪它成了主管领导的心病。
  多种措施并举,综合修复。夏金华按照“慧盛一号”治疗方案,在该地块投入修复剂、调理剂,还有肥料和其他基质,用来调节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对农产品的传递、富集,抑制土壤连作病害。前后仅仅用药80多天,成熟了的单季水稻经专门机构检测,与旁边未加治理修复的地块长出来的水稻相比较,大米中的镉含量明显降低,数据结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肯定和认可。2015年,“慧盛一号”已在我国南方多地推广使用。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