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啊,土!(3)
2016-02-26 14:04 作者:顾宝军
下篇
博士后种稻-并非大材小用
听说“博士后种稻”,农业部的老部长陈耀邦,带了农业部和江苏省农委的领导一行,来到了夏金华的中科慧盛调研。看材料、听介绍,又跑到碧波荡漾的太湖边,对博士后种植的水稻田实地察看。三天调研临别时,老部长留下了他给夏金华的题词“中科慧盛,土壤医生”。
中科慧盛不但能为污染土壤治病,更能发现并保护好不多的健康的耕地。中科慧盛致力于土壤与植物品质提升的现代科技农业耕种,尤为难能可贵!2013年,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心的“慧盛模式”取得成功后,慕名而来调研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领导不断,留下的墨宝不少。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现场调研后欣然题字“青山绿水良田好米,千秋产业稻法自然”。
“稻法自然”也是“慧盛模式”遵循的理念,它坚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土壤生态潜能,强调农业耕作科学合理,顺应自然。良田良种良法则是“稻法自然”的三大法宝。
良田就是良土就是净土。净土是没有农药化肥残留没有重金属污染并富有营养的好土。2012年,中科慧盛在东太湖边,经过100多种特征物的检测分析,找到了各项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标准的这样几块净土,作为科技农业的试验田,面积约三千亩。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是为皇室种植进贡大米的水稻田。夏金华要在这块净土上,采用科技方法耕种,长出安全营养的粮食来。
有了良田,还要有良种,才有可能种出安全性、营养性的高品质粮食。这里讲的良种,不是农民从收获的农作物中,挑选出来颗粒饱满的用作种子的那些稻谷。它是通过专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培育出来的。夏金华的团队在太湖基地使用的“慧盛米原种”的种子,就是他们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所长王才林教授,历经多年共同培育的结晶。夏金华说,同样的种子,种植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土壤里,结果往往有所不同。“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稻法自然”呢,就是要求农业耕作尊重自然的选择性,种在当地种在当下,选用适宜在本地本土长期种植的品种,也就是说良种必须适应性好。没有污染、质地饱满的良种,既能提高出芽率,又能保证农作物后期的抗病性。
有了良田有了良种,就能种出高品质粮食?不。那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还必须要有良法才行。良法指的是科学严谨、管理规范的种植方法。夏金华的团队采用人工选育种苗、机械插秧,严格管控水、肥、药的使用,实现绿色调理技术。他们做到,全程人工除草;灌溉用水无污染;农药投入严格把关不过度;肥料是自行研发的新型安全肥料,由检验合格的化肥与有机肥按比例配置而成;他们还运用北斗导航系统里的尖端技术,成功地开发了土壤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农田的土壤、水、地表湿度及PH值、金属离子含量等30多项数据。此举,破解了业界异时异地监测的难题,大大地提高了科技农业耕种的科学性、有效性。
2012年,良田良种良法的“慧盛模式”,在中科慧盛的太湖基地首试成功,产出的“慧盛米”具有太湖米的综合特征,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湿润,食味品质极佳,超过国家级优质稻标准。经过第三方检测,农残和重金属连续多年均未检出,10种营养成分远高于同类和相关标准,其安全性、营养性、生态性得到全面实现。“慧盛米”上市四年来,深受孕产妇、婴幼儿家庭的喜欢,供不应求。至今,中科慧盛正在全国建立五个生产基地。未来三年内,他们的目标是开辟十万亩的慧盛米种植基地,更多地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科技农业服务。
博士后种水稻成功了,博士后种茶叶又获得了成功。夏金华团队用他们的技术,在浙江技术合作了1500亩白茶园,进行土壤改良、品种优化、技术监制,种出了慧盛金兰茶叶。这种品质优良的新型茶叶,经过精心加工,其形可爱,其色有别,其味可口。饮用前,一片片茶叶犹如一条条微型的卷曲龙体,泡出来的茶水金灿灿呈嫩兰色,喝到嘴里似甜非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经检测,这种新品种慧盛茶叶,有益人体健康的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白茶的5倍,刺激神经的茶多酚含量仅为一般白茶的三分之一,谁喝了都不会影响睡眠的。
2013年清明前夕,茶叶市场上多了这么一种新茶,多了一份欢乐。首批量上市200斤,单价上万元,短时间内就被北京、上海等地慕名而来的高端茶叶经销商抢购一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为了这款新茶,中科慧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调理土壤,检测分析,实时监控药理;茶园除草全部人工化,不用除草剂;除虫,采用高效无毒的微生物农药;肥料也是自己配制的,能满足土壤和茶树生长的需要……这一切,科学地调理了茶园的土壤营养成分,构造了健康的微生态环境,保障了茶树体内没有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还有中草药。土壤的污染、土壤的退化,对水稻、茶叶的种植有害,对中草药的生长也不利,带来的结果是,药性功能下降。这些地方种出来的中草药,加工制作中成药复方剂的时候,不得不添加些许西药成份,以保障药的疗效。如何改良中草药种植地的土壤?怎样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现在又成了夏金华的团队践行科技农业的行动内容。我们期待着,博士后种草药成功的又一喜讯。
慧以致盛铸基业
2015年7月,夏金华来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第二期海归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50个同学里,有1个中科院院士、有3个大学校长,有18个著名的企业家,还有17个千人计划获得者和多个长江学者。作为江苏省唯一学员,他感到十分荣幸。短短七天时间的学习,不仅得到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的接见,还聆听听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乔晓阳及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外交部等多位领导和专家们的精彩授课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亲自颁发的结业证书,让夏金华收获多多,感慨万千。他在微信上示志,“净土惠民,土壤修复医生终身奋斗之事业!”
1975年出生,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夏金华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当高管。2003年,他激流勇退,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环境舒适的这份工作,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脉慧特科技公司,紧跟国内发展趋势,从事信息软件产业。当年,公司就成为苏州市第一批技术先进型服务类企业。2007年,夏金华获得苏州首届“创业苏州魅力总裁”的称号。2008年,他参加了江苏省委组织部举办的“首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修班。正是这次学习,促使他的公司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升级,在江苏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国生的关心下,夏金华走进了生物医药领域,苏州脉慧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一举成为苏州生物医药行业排头兵。2009年,他顺势而上,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苏州市生物医药科技协会。中国科协书记宋南平亲自到会致辞祝贺。随后连续三年,夏金华在“苏州国际精英周”期间,主办了三届生物医药国际峰会。然而,多次亲临的调研活动信息告诉夏金华,土地“母亲”生病了,而且病的越来越重,需要“儿女”求医寻药。在生育自己的父母面前,夏金华是个孝子。现在,面对体弱患病的土地“母亲”,他决心也要当个“孝子”。这就有了他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升级,产业链前移,进军土壤污染防治和科技农业领域,成立了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人们发现,夏金华名下三家公司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慧”字。他的解释是,用人的智慧带动经济发展,有别于劳动密集型、资本运作型和资源运作型企业,走“智慧经济”之路,以智慧取胜,达到“慧以致盛、基业长青”。的确,他的企业可谓智慧经济的典范。
夏金华任法人代表、董事长的脉慧特科技集团,下设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脉慧特科技有限公司、人社部批准的国家级脉慧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市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苏州市中科慧盛生态环境研究所。中科慧盛是国内首个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多种“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的企业,也是首个拥有20种污染土壤修复系列材料的企业。集团公司已经成为致公党中央引凤工程苏州基地和承载企业、江苏省委组织部首届双创人才培育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智慧经济的发展,靠的是智慧人。敏而好学,不断奋进,一路得到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夏金华的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给他传授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在毕业后不断地为他指点迷津;国际视野,布衣情怀,夏金华在2004年到2012年期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纽克斯尔大学等进行访学和研修。国家多个部委及江苏省、苏州市各级领导,一次又一次来到中科慧盛的考察调研,在肯定企业“理念新,思路好,技术高”的同时,他们高屋建领、画龙点睛地给予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指引方向的教诲,也为夏金华的智慧增光添彩。
实践出真知,真知成智慧。夏金华在创业之后的事业实践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不遗余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壤检测与修复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发,污染土壤修复装备和修复材料的开发、土壤状况检测、污染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档案建设、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土壤与植物品质提升等业务中。到项目现场察看、采样,在办公室、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召开团队会议进行研判,走访相关部门了解情况……这其中积聚的更多专业智慧,使他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夏金华现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致公党中央留委会委员,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接见和勉励。了解夏金华的人把他归类为帅才,而把他手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归类为将才。因为他既懂专业知识又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善于谋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属于战略型管理人才。这样的帅才,恰似一个强大的磁场,引来了众多的将才。来自中科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的比比皆是,12位博士后先后聚集到了夏金华任站长、导师的国家级脉慧特科技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谋大业。其中3位已经获得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人社厅联合评审的“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现在的8位博士后研究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涉及化学、光学、土壤修复等方面。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还有50多位博士、硕士,他们的专业包括环保、化学、生物、农业、光学、数学等多个领域。
众人拾柴火焰高。夏金华带领他的团队在攀登科技高峰途中,协力同心,不畏艰辛,走向辉煌。
对于夏金华追求的毕生事业而言,他知道自己现在仅仅是成功起步、快速发展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未竟的事业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他告诉我们,许多新的业务才刚走出第一步,譬如绿色金融的银行征信环节的质押贷款的土地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公安机关打击污染土壤犯罪行为的技术支持,生态产业园的土壤质量标准与管理模式等等。全国现有50万块地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也还需要他更多地参与,更多的付出。当我们告诉他,有人评价他的成功标志是:“年轻成熟的白手创业,管理与创新的科技新贵,知识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企业与学术的自由驰骋,社会与企业的责任担当,人脉与人品的有效构建。”夏金华听了之后,淡淡一笑地说,“这应该是努力的目标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间又进入新的一年,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倡导绿色”。这对夏金华和他的团队来说,又注入了新的动力。
道远任重,余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 (顾宝军)
责任编辑 (顾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