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百科 >

滁州的青山,文人的情怀

来源: 齐鲁环境网 发布时间:2017-02-07

————记第四次山东移民文化旅游研讨会在安徽滁州召开

  我来到滁州的那日,阳光正和美,城市的上空飘着淡淡的雾气,正德老师已经提前驱车等在出站口了。初见正德老师,便能从他黝黑的面颊和淳朴的笑容里感受到来自山东人的实诚和憨厚。果然一上车,他就笑着介绍自己是山东的老乡。正德老师原名李德新,是来安长山人,作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理事,他对古典诗词有着极为敏感的语言感知。只听他念诗,便是一种享受,那种韵律与节奏的美感,那吟诵的唱调,令人如同穿越于南唐或魏晋,颇有雅韵流觞的情致。

    滁州的晚上夜朗星稀,广东省旅游协会原会长,中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化学者李存修老先生携安徽商会董事长彭代勇先生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我们下榻的中州酒店。崮山一别,我与李老先生也久未谋面,几人相见都是分外亲切。于是在滁州朗润的夜色里,我们围坐在热腾腾的火锅前,斟一壶老酒,举杯邀明月,相酌始尽欢。在说起山东移民旅游文化学会的创办以及文化的艰难迁途史时,正德老师似乎若有所感,他举起酒杯,轻轻吟唱起来“来望东城,一带山长;千丘叠涌,百港空旷;有铺十里,如砥坦荡;南通金陵,北依高塘;西眺琅琊,东探长江;乃大别山之余脉,属古名邑之永阳。吴头楚尾沿革,兵荒马乱杀场;自古三军重地,从来两国边疆;实扼控南北之要塞,有势趋八方之气象。昔霸王涧道运兵,曹操沙滩屯粮;刘秀梨沟躲命,甘罗芦柴请将,薛礼乌龙止马,存勖黑虎拭枪;宋金元明,其后列强,设关制隘,筑垒对抗;清流烽火不息,频频传送淮扬;长山四望,狼烟茫茫。待息兵卸甲,牧马山岗;四海升平,百姓齐昌;堆磊石撂,垦荒种粮;修庵建寺,筑坝掘塘;沿浦泗古道以集居,于罗顶之巅而开坊;村隐千家农佃,川流往来客商;繁华几多时,名传十八方。”正德老师创作的诗词,简单概述了滁州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道出了在滁州发生的著名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滁州在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位置。
    滁州在安徽省的东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在三角洲西部,属于苏皖交汇地区。居民属下江民系,方言以江淮雅言为主。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吴越相争,此地原本属吴、越,后又归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秦汉统一天下分封郡国,江淮地属九江郡,所以又有淮南国的称谓。此后,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三国两晋时期,滁河又被称为“滁水”。三国时,江淮是魏吴的争战之地,由于曹魏在江淮地区对孙吴的建邺形成威胁,吴军只能截滁河以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两晋时,涂中继续保持了江淮战略重地的势力,而此时的涂中城镇便是现在南京的桥头堡了。
   为了更细致的了解历史,李存修老先生,彭代勇先生与我次日一起来到丰乐亭。滁州自古被称为“亭城”,驰名古今的六个一就是出自滁州,这六个一分别是:一座山(琅琊山)、一个亭(醉翁亭)、一个人(朱元璋)、一本书(儒林外史)、一个村(小岗村)。丰乐亭虽然不属于六个一中的其中之一,但其来历却也有一番故事。丰乐亭位于丰山脚下紫薇泉旁,是北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为此,欧阳修还亲自撰写了《丰乐亭记》以做纪念。据《丰乐亭记》所载,是年夏季欧阳修于亭中饮茶,觉水味甘甜,于是亲自至泉边观看“则见丰山耸然而立,幽谷窃然而深藏,有清泉嗡然而仰出”。所以凿石疏泉,辟地为亭,与滁人往游期间。因滁地丰饶,所以又为此亭命名为“丰乐亭”。明朝天启元年,滁州判官尹梦壁在内壁南北面作《滁州十二景》石碑,亭外南侧吴道子画的观世音菩萨石刻像也矗立在前。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滁州时,此亭遭到损坏,光绪九年,由薛时雨主持重建,并立《重修丰乐亭记》碑而载之。

人文百科

国内外校长、行业大咖留给毕业生的

资讯排行

  1. 新闻现场·台湾:左右夹击!警方封路抓毒贩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